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
明 洪武八年(1375年) 纸币纵13厘米、横22厘米;铜版纵32.5厘米、横21.2厘米
数千年前,“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蚩尤,与“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的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兵败身死,“身首异处,故别葬之”。历史上始有“四冢磔蚩尤”之说。 百年前,王国维的咏诗之问,后来一直成为横亘文人骚客、专家学者、汉苗同胞心头的一道坎,难以逾越。 近年,阳谷县的考古与研究发现,方始揭开蚩尤首级冢之谜,还蚩尤“人文始祖”之正名。 假设与求证: 从“皇姑冢”到“蚩...
新石器 甘肃永登连城出土 长3厘米、宽1.3厘米 中国远古就使用红铜与黄铜工具,除此件红铜刀外,在陕西姜寨还发现有黄铜器物。
汉 直径13.4厘米,边高0.3厘米 镜圆钮,圆形钮座,宽平缘。钮上下饰直铭“长宜官”、“寿万年”六字篆书。铭文两侧各饰一龙凤合体纹,龙头、凤头共有一身,外环十二内向连弧纹。龙凤合璧是商、周玉器常用图案,后来发展为“龙凤呈祥”吉祥图案,喻示美满姻缘;吉祥祝语也是汉镜上常见的。
元 照面用具 直径25厘米,边高0.6厘米 镜圆钮,长形钮座内有“至元四年”铭文,钮座上下饰两条穿行于云朵、花叶间的四爪龙,龙身弯曲起伏,龙口大张,作吞火球状,形象生动威猛。
汉 东汉 照面用具 传浙江绍兴出土 直径20厘米,边高0.9厘米 镜圆钮,连珠纹钮座。四乳钉将镜面纹饰分为四区,分别为东王公趺坐、西王母赏乐,四马驾车、狩猎图。其中狩猎图表现的是二勇士跨马并驰,一人手持长矛回首刺一翔龙,另一人则弯弓搭箭,回射一奔跑猛虎,这样的题材表现了勇士与神兽的抗争。东王公与西王母是道教的神仙。镜外围饰篆书铭文带、一周栉纹和两周锯齿纹加一周双曲线纹。
晋 西晋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鄂城出土 直径16.4厘米 青铜镜的主纹为四组相对的双凤,柿蒂形钮座的四瓣内饰有佛像。其中,三瓣柿蒂纹中均置一尊坐佛,佛像有肉髻、头光,上有华盖,下有莲座。另一瓣内是一尊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后有一侍者持曲柄华盖,前有一跪拜供养人。镜缘内侧是16个弧形,内分饰龙、虎和凤。 佛像作为青铜镜的装饰纹饰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西晋时期青铜镜的特色,考...
战国 通高1.5厘米、长1.5厘米、宽1.5厘米 印章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周代。印章盖印后为正体文字,不管是阴文还是阳文的印章,其文字都必须刻成反体的,这一点与印刷的原理十分相似。
清 高26.5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7.7厘米 器仿战国时期铜牺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古铜彩为地,上绘金彩蕉叶纹、斜方格纹等。外底金彩书“敬畏堂制”四字两行楷书款。 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古铜彩瓷烧制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乾隆朝仿古之风盛行,仿铜器而制作的瓷器工艺精湛,十分逼真,不仅造型与原品一致,而且...
唐 直径19.5厘米 边高0.4厘米 镜圆钮,八出葵花形边,饰一蛇颈兽身龙像。龙回首向钮,状如吞珠;三肢着力似蓄势前行,缺又将尾搭绕于扬起的右后肢上形成收敛之态,姿态顽皮生动。唐代铜镜上常见这种身姿的龙像。
汉 直径9.3厘米,边高0.5厘米 镜圆纽,一龙盘绕其周,独角、张口吐舌,部分肢体压于钮下,露尾及三足,龙身拉长。其外饰栉纹、锯齿纹各一周。
战国 直径19.2厘米,边高0.4厘米 镜三弦钮,绳纹钮座。在细云雷地纹上对称饰三个长柄尖形叶,将主体纹饰分成四区,每区均饰勾连缠绕的蟠螭纹。
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87年归还 直径18.2厘米
唐 头饰 长24.5厘米 钗股细长,通体扁平。钗首作叶形,两面随形刻含苞莲花数朵,花瓣间莲子粒粒可数,整体造型简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