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钧窑是青瓷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钧瓷采用含铜的蓝色乳浊釉为釉料,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烂夺目闻名于世,尤其它的窑变彩釉更是魅力无穷。钧窑从北宋时开始创烧,到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其实,钧窑的窑变瓷釉工艺,在唐代时就已有了,唐代在禹州烧造的花釉瓷,可以视为是宋钧窑的渊源。元代生产的钧瓷,无论胎釉,还是造型工艺,均大不如宋时,变得非常粗糙。这种明显的变化和退步,倒是有利于现下鉴识时对于宋元钧瓷的区分。 有...
(1)俯瞰四川省宣汉县庙安乡龙潭河村古建筑群一角(1月31日摄)。 在距宣汉县城25公里的庙安乡龙潭河村,有30多座古民居院落依山而建。这些院落呈木架穿斗结构、干栏式格调等特点,最早的有300余年历史,是典型的川东明清建筑。这些古建筑群是川东民居活化石,在民俗和建筑文化等方面具有科研价值。目前,这些古建筑群年久失修,不同程度上开始出现破损,一些村民对原有房屋的架构进行简单改建,虽改善了居住条件,...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
“两座紧临闽江的山上,分布着完整的炮台群。”连日来,福州马尾琅岐镇凤窝村村民奔走相告,在村后金牌山、烟台山巅,清理出被泥土覆盖七十多年的六个明清时期古炮台群。 记者来到琅岐岛的金牌码头,从山下可看到,山上茂盛的植被已被清理,炮台的模样初步显现出来。 琅岐文史专家杨东汉先生告诉记者,码头后面的山上一直都传说有炮台,但是这里常年植被茂盛,很少有人上去。前段时间琅岐修环岛路从这两座山附近经过,村民担...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瓷器,这些传世器物,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数百年来,人们十分喜爱这类瓷器,一直是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价值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我们鉴定宋哥窑器,首先应当注意其胎釉、造型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宋代或元代哥窑器的胎质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瓷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
山西明清宅院青砖灰瓦,高墙峻宇,是中国北方最富丽堂皇,最有文化价值的居民建筑,他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面貌,这些古老宅院是明清社会中上层主流社会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反映,今天已成为旅游热点景区。 晋商大院的文化释读 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直白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彰显的,也可以是隐晦的。在物质的建筑物里面,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理念。自从有了建筑物,就有了建筑...
上周五(15日),《翰墨飘香——淮安馆藏明清书画作品展》在常州博物馆开幕,98幅作品与常州市民见面。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以明清为盛。受“明四家”“四王”“四僧”及“扬州八怪”等艺术流派的影响,明清时期淮安书画佳作如林,书画技艺承前启后,历数百年而不衰。这既有本土书画家和文人学者的不竭努力,也有众多客籍名家的贡献。二者互为借鉴,砥砺共进,共同推动淮安书画艺术的发展。 此次展出的淮安古代书...
■工地表示 不知工地底下有墓 记者赶到施工现场时看到,深30厘米的工地上被人挖出两个大坑。其中2平方米的小坑内深达半米,北侧为木制墓穴,墓口木头被凿开,一根一尺长的钢管躺在井底。 北京市市政公司第二分公司项目部职员称,前晚8时许,工程队将 望京西路一处原本堆放建筑材料的库房拆除,并在60平方米的库房下挖掘土方深达30厘米。“从路结构建筑上看,我们只要挖到30厘米就行了。可能是偷砖的人发现了古...
明清玉雕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而玉料来源充足,加之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清代玉雕空前发展,尤以乾隆时期为最。总体来看,明清时期内务府造办处、苏州、扬州三地最具特色:内务府造办处制玉多为皇室御用,工艺堪称一流,犹擅摆件、仿古器、佩饰的制作;苏州制玉造型清雅、雕刻精微,擅长佩饰、实用器制作;扬州制玉大气生动,擅长玉山子的雕刻。 内务府是清代管理皇宫禁室事物的机构,以七司三院为...
近日,广西南宁市五合大学城区内的牛湾坡挖掘出约20座明清时期石室古墓,部分墓穴遗骸保存完整,并出现夫妻合葬墓穴。目前,古墓陈氏宗亲后人已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并等候专业人员处置。 据陈氏宗亲后人陈焕钊介绍,该古墓群为其家族祖坟,因响应当地政府兴建水利枢纽工程搬迁要求,近日开展迁移祖坟事宜。29日,族亲在迁坟破土时发现十数个保存完好的石棺,遂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情况。 记者在古墓群现场看到,近20个...
依江而建的“工厂”,昼时白烟蔽日,夜时火光冲天,成摞的罐、碗、壶、杯运向不远处的码头……这个场景也许正发生在明清时期的南宁城。近日,广西考古专家对三岸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出土了大量瓷器,为明清时期南宁人的“吃穿用度”情况提供了可靠佐证 “挡火墙”设计别致 三岸窑址,位于南宁市三岸村一队附近的邕江右岸,窑址依山坡而建。12月22日,记者冒雨来到窑址遗址。 “经过调查与勘探,确认这里共有4...
始建于明代、有近600年历史的中国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后裔居所--周家大院的修缮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其最大院落子岩府有望在春节前完成修葺,并对外开放。 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湖南永州人。他著的《太极图说》、《通书》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代表作《爱莲说》千百年来更是被世人所传颂。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的周家大院,就是因周敦颐后裔聚居于此而命名。 周家大院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思想的典型代表,依...
“没想到藏了这么多好东西”,这是诸多观众在看了正在央美美术馆展出的“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后的感叹,在展出的40件绘画中,除了叶浅予、张仃、吴作人等艺术大家在60年前临摹的石窟壁画作品外,还集中呈现了20余件宋元明清卷轴画,正是这批古画让观众直言“开了眼界”。本次展览策展人曹庆晖告诉京华时报记者,这批古画购藏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一些蛛丝马迹来...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 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 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