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犀尊 貘尊 象尊 本周,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旧藏青铜器“虎蓥”归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因其上虎形装饰而得名,这种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装饰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色。除了虎以外,我国古代青铜器上还时常能看到象、犀、貘等野生动物造型,这些动物在中原地区早已绝迹,所以如今看来更显珍罕。 犀 尊 犀牛曾广泛分布于亚非地区,我国中原地区古代也有犀...
来源:法制晚报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那么这件刚刚“回家”的西周青铜“虎鎣”外观造型怎样?有哪些艺术与历史价值?就此,法制晚报记者昨天下午电话专访了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商周青铜器研究专家田率先生。 艺术价值:虎身龙尾纹饰组合造型独特 据田率介绍,他从事...
文物流失可能只在一瞬间,但是文物的追索却往往历经坎坷有时甚至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据悉,此次虎鎣的回归,不只是简单的捐赠,它包括舆论、外交、专业支撑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 在此列举了一些主...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北京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了此次青铜“虎鎣”的回归历程以及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所开展的工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并致辞。 刘玉珠指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
近日,位于英国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研究证jeadw馆藏的两座铜像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米开朗基罗制作的。菲茨威廉的应用艺术负责人维多利亚埃弗里表示,希望这样的发现让人们明白,米开朗基罗比之前我们了解的更加伟大。 “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天才,他是一个诗人、一个建筑家、一个军事工程师、一个大理石雕刻师、一个壁画画家,但是没有老师教过我他是一个青铜工匠。” ...
漆器被认为是继青铜器之后的古代“奢侈品”,也是国家繁盛的标志,但存世数量不多。现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均没有成体系的漆器收藏,陈列要求高,因此漆器常设展更少之又少。 2018年11月16日至2019年2月24日,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是时隔近40年,再度推出的漆器特展,280余件漆器跨度战国时期至20世纪,其中270余件为上海博物馆馆藏,另从各地博物馆借展了几件国宝级漆器,并且9...
11月22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2018年度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湖南省永州市博物馆结业。 培训班于10月16日开班,总计6周、254个课时,来自北京、天津、广东等全国22个省市区的22位文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来自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23位文博专家参与授课。培训期间,安排了文物病害检测分析实践、修复档案编制实践等...
宋代龙泉窑以青瓷闻名遐迩,也是宋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鱼洗作为宋代龙泉窑典型的量产器物,器物造型与装饰简洁,别致;釉色与釉质含蓄,似玉,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崇道尚青的理学文化。龙泉窑生产鱼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早期,南宋末到元代初期是该器物装饰工艺和艺术成就的高峰。其主题寓意吉祥,刻划模贴与露胎是该器物的装饰特征。 洗这类器物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多为折沿,因此也称之为“折沿洗”。 鱼洗是洗的内底部饰...
两宋时期,统治阶级崇尚文治,重视文人,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环境较为宽松。士人阶层将文人所追求的的精致、儒雅的艺术化情趣融入生活,进而推进文人审美风格的流行,影响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创造。 宋人清远闲逸的风趣在室内陈设与日用器皿的使用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居室中所常见的如香炉、花瓶、茶具、屏风、瓷器等,都是士人日常起居中增添闲情逸致的载体。宋代日用器皿中那些散发着清雅淡远意味的陶瓷器,更是士人日常生活艺...
近日,吉林省长白山区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并得到权威专家认可。现场采集到一个大石镐以及石镞、石片各一件。 这一遗址是10月31日,由吉林省文史馆馆员、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等人发现,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青沟子乡凤凰店村西北约800米、当石河北岸约400米的小山包上。 据张福有介绍,山包上依次排列4个半壁石洞,其中东侧的最大石壁呈露天石洞状,张福有在洞中距第五级石阶约1米处,发现了...
11月10日,湖北省文物局在随州组织召开了“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珍贵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结项验收会”,会议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验收评审,同时按照湖北省财政厅、省文物局的相关规定组织了财务验收。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李玲的汇报,并现场考察了保护修复后的文物,查阅了相关保护修复报告和档案资料,经过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
国宝何尊 11月11日(本周日),“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即将告别成博。展览呈现的关中、汉中、巴蜀三地的青铜文明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其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同时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三个多月以来,让观众见识了何尊的“狞厉之美”,回顾了九年卫鼎背后关于西周土地交易的故事,感受了文物“扎堆儿”的城洋青铜器群的辉煌。 撤展在...
通高29.5厘米,甑高12.6,口径22.5厘米,鬲高16.9,口径9.6厘米。1988年太原出土。甗,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称甑用以盛粮,下体为鬲,用于煮水。即现代俗称蒸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制的甗,商代出现青铜甗,并成为重要的礼器。早期铜甗为上下一体,春秋以后分体甗流行,到战国晚期及汉代,下部的鬲逐渐演变成釜形。甗多为圆体,西周时期曾出现过方体的甗,为数极少。 青...
象,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其古往今来就是吉祥、和平的象征。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古乐》中,即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之载,证明商代人在作战时还会动用象队。而象尊为商周时期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青铜器物,是当时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由于这种青铜容器以真象为模特,因此才会铸造得如此精美、逼真。同时象尊还反映出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以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创作水平。 ...
兽面纹铜鼎 商代晚期 (前13世纪-前11世纪中叶) 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商周礼制“寓礼于器”,青铜礼器被统治者赋予了沟通人神、象征权力地位的特殊内涵,广泛用于祭祀、宴乐、丧葬等礼仪活动,以不同数量、器类组合标志贵族的等级地位。 此鼎造型、纹饰是商代晚期铜鼎常见样式。腹为深盆形,有早期铜鼎的遗风。其兽面纹由基体、云雷纹地纹和兽面纹主纹饰共“三层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