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 通高29厘米 口径18.3厘米 器附耳微斜,腹部呈圆角方形,深且下垂,下承四柱足。器盖扁方,与器身子口相合,上置两个曲尺形捉手。器颈部正面饰有两个乳突,似为饕餮纹的简省。(撰稿人:黄一)
西周 通高25.7厘米 铣宽13厘米 钟腔体作合瓦状,较长,口缘内凹呈弧形,舞部正中为甬,有旋,无干,钟枚呈圆锥状,篆与钲部中央饰以斜角云纹。鼓部中央饰此类型云雷纹,为青铜钟的早期装饰特征。(撰稿人:黄一)
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78厘米——48.2厘米 跣宽33.9——23.2厘米 此组编钟共9枚,形制、装饰花纹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器腔体作合瓦状,较阔,口缘内凹呈弧形,舞部正中为上小下大柱状甬,有旋,干作方形,枚下沿大于腔高二分之一。器甬、舞、篆、鼓部饰蟠螭纹,细密繁复,凹凸有致。9器均铸铭文,字数不等,自名为“行钟”。春秋时...
西周 长28.1厘米 器刃直且狭,刀脊有三管状銎以纳 长柲,近脊处饰一列乳丁纹。此型青铜刀流行于西周早、中期。(撰稿人:闫志)
西周 通长23.2厘米 器援狭长,向上倾斜,短胡,两穿,有上下阑,直内,是西周早期的标准式样。
战国 魏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通高7.2厘米 口径5.2厘米 器附耳,球形腹,三细长蹄足。器盖上置三环纽。器上腹部饰双阴线卷云纹,足上部饰饕餮纹。此青铜鼎形制虽较常见,但尺度如此之小,装饰又如此之精,十分罕见。(撰稿人:于璐)
战国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通高16厘米 口径13.2厘米 足距13厘米 器圆腹,环耳,圜底,下承细长三蹄足。平盖,折缘,顶中央有一环,周缘置三鸟首。器腹中部饰一周蕉叶纹,足上部饰饕餮纹,盖上三鸟首饰蟠龙纹。(撰稿人:辛立华)
战国 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通高31.5厘米 器腔体作扁圆形,较长,口缘内凹呈弧形,两铣上侈,柄作实心多棱形。通体光素,惟衡部饰有涡纹。1972年四川涪林小田溪出土两件青铜钲,与此青铜钲结构全同,惟大小略异。
春秋 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长57.5厘米 宽5厘米 剑体较长,脊呈直线,斜从,前锷收狭,格作倒置“凹”字状,圆茎,上铸两周箍,圆首,孔中嵌绿松石。青铜剑在商代至西周时期长度较短,而且较少使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剑体加长,使用普遍。(撰稿人:辛立华)
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高20.3厘米 口径19厘米 器直口,套环耳,深腹微鼓,分裆平且矮,足跟甚短。器盖上拱,中央置套环。器中腰饰凸弦纹一周。(撰稿人:黄一)
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高19厘米 口径16.3厘米 器体与器盖造型相同,子母口,环耳,鼓腹圜底,三短蹄足。器腹部饰绳索纹三周,中间有绳纹凸起。(撰稿人:于璐)
商代青铜礼器“酉父癸簋” 朱明宇 摄 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21日展出商代青铜礼器“酉父癸簋”,该件文物于1929年在辽阳市出土。 礼器是中国古代王室、贵族举行祭祀、宴飨、征伐、丧葬等礼仪活动使用的器皿,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重器。 21日,中国先秦史学会相关负责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到辽阳,参观了这件“酉父癸簋”礼器,并举行了辽阳先秦文化历史研讨...
商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2厘米 器双翼下凹呈弧形,杯体如爵,兽首鋬,圜底,下承三棱锥状足。此器以云雷纹为地,两翼饰兽首与三角纹,杯体饰目纹,间置扉棱。器表鋬下铸图形 .此类图形在其他器上或省略其上部作 ,或连铸作器者先人庙号作 .宋代学者将此类图形解读为 “子孙” 或“析子孙”,意为子孙永宝用,如吕大临《考古图》云:“此便于书其文有若大小人形者,盖谓孙与子,小者孙,大...
西周 1981年章立凡捐 通高32.5厘米 钟腔体作合瓦状,较长,口缘内凹呈弧形,舞部正中为甬,有旋、干,钟枚呈圆饼状,下沿位弱于腔高三分之一。甬上饰目纹,篆间饰以斜角云纹,鼓部中央饰相对龙纹。(撰稿人:黄一)
商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1966年李汉民捐 通长20.3厘米 器刃似阔叶状,最宽处位于两翼底端,骹部较长,横截面作菱形,附双系。器骹部下端铸图形 .此图中二人相背,中间有一物。二人相背,即“北”字初形。中间之物如某种武器之形,亦即“单”字初文。由此可知,“单”为独体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单为会意兼形声错误。(撰稿人:苏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