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量具 长30.9厘米 1952年罗福颐先生 捐赠 此尺正面刻10寸,每寸格内线刻山峦、屋宇、禽鸟,为北魏绘画风格。此尺久经使用,磨损较严重,当为日常用尺。 北魏官员为了多向国家交纳赋税取得政绩,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粮食布帛等实物俸禄收入,收取租赋时采用“大斗”、“长尺”、“重称”。汉代一尺的长度是23—24厘米,东晋的一尺增加了一厘米,南朝的一尺也是2...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炊具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吐默特旗出土 高19.5厘米 这件青铜鍑的口沿上有双立耳,腹部呈筒形,圈足上有镂孔。 青铜鍑适宜游牧时野炊之用,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也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青铜鍑的使用范围广泛,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草原居民多有使用。西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就已使用青铜鍑,6世纪以后,中国使用青铜的现...
晋 十六国 货币 直径2.3厘米、重2.2克 1959年沈子槎先生 捐赠 此钱有内外郭,钱文为隶书“大夏真兴”,铸于夏真兴年间(公元419-424年)。 夏是公元407年由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都城是统万(今陕西靖边)。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夺取长安城,由原来的大夏天王、大单于改称皇帝。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公元427年,北魏攻取统万、长安,赫连昌逃到上邽。公...
商 蜀 祭器 1987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 高85.4厘米、宽78厘米 长方形脸,长刀形粗眉,“臣”字形目,眼珠呈椭圆柱形突出眼眶,鼻部卷曲,阔口微张,露舌。戈形耳向两侧展开。额正中有高高竖起的额饰,上端内卷,中部饰刀状羽翅。左右两侧有方形铸孔,当为祭祀时便于扛抬使用。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坑遗存。出土的大量玉器、铜器等物,有许多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
商 蜀 祭器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 高37.5厘米、重0.6千克 铜人头的面部方正,顶部平展,铸有子母口,以便戴冠。面部表情粗放,双眼圆睁,阔鼻,鼻梁突起,双唇紧闭。双耳垂穿孔,并以云雷纹为饰,脑后铸有长辫,发丝根根可见,颈部可接插木柄,其形象当与蜀人中的巫师有关。
春秋 越 盛酒器 湖南省湘潭市出土 高49厘米,口长27.2厘米,口宽19.5厘米 这件提梁卣器身呈壶形,带盖,扁腹,圈足。器盖及器身都铸有鼍龙紋、蛙纹、蛇纹相互混杂的图案。这些图案与云雷底纹相交织,构成一幅具有浓厚南方水乡地域色彩的图景。鼍龙,即扬子鳄,与蛇、蛙等相同,多见于南方潮湿多水的地区,以其形象为纹饰的器具当时很常见。
春秋 盛酒器 1957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 高26.5厘米、口径27厘米、重3.06千克 此铜尊为圆形,敞口,腹部饰有格局规整的变体夔龙纹。器物形制与中原颇为近似,只是短而外凸的腹部与中原略有不同,体现出东夷或吴越地域性风格。简化的变体夔龙纹,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主要铜器纹饰。 圆形,大敞口,颈部收束,鼓腹,圈足较高,圈足上壁较直,下壁外撇呈喇叭口形。颈下部和圈足上部各饰一...
商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38 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
商 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 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 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活灵活现;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寓意诡秘;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公元前1000—前300年 兵器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 约长35.5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河北北部。这两柄曲刃铜剑属于曲刃銎柄式,两侧刃呈双曲弧形,中间起柱状脊。这种形式的短剑,主要发现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青铜武器,多出于墓葬中。...
商 胡 长19.1厘米 铜刀的首部有一镂空球状装饰,内置一铜球,使用时会发出声响。这种铜刀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用具,用以割切兽肉。胡人是当时活动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若干支游牧民族的统称。这件铃首刀的时代,大体相当于商。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下层文化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炊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 高53.9厘米、口径37.7厘米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早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南北和河北张家口地区。此铜鼎的造型古朴,器身饰有一圈单层的夔龙纹,器壁较薄,具有某些商代早期铜器的特点。它的出土表明了当时已经具备了采用复合范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不过数量稀少。
春秋 酒器 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高29厘米、长31.5厘米 这件尊整体呈兽形,立耳长竖,张口,口中有齿,长颈较粗长;体较长,下有四足,相对较短而细;身后有短尾。兽背上连有豆形器,下部内束,似圈足;上部类似豆盘,外饰三角形穷曲纹。兽身通体有纹饰,多为卷云纹。此尊继承了西周时期动物形尊以写实为主形态的传统,仅在纹饰上有细微的变化,但其尊口很大,为以前所不曾见。
春秋 兵器 1957年甘肃省灵台县景家庄出土 此剑柄镡相连,皆用青铜铸成,两面有对称纹饰,柄中部有长形镂孔4个,柄长85厘米,镡长4厘米,厚0.4厘米。剑叶铁质,残长9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焊接于铜镡上。铁剑叶全部锈蚀,从铁锈上可以清楚看出用丝织物包裹的痕迹。这是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证明至迟在春秋早期,中国已经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春秋 乐器 传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 器上有铭文75字,作器者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华。邾即邹,曹姓,相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于邾(今山东省曲阜东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 这件甬钟鼓部饰有精细的蜷体龙纹,钲部和鼓部铸有铭文75字,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