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 姜新文)在近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民勤驼队传说、驼夫号子、民勤皮活制作技艺、元宵灯山会4个项目榜上有名。 近年来,民勤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及时制定规划,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努力推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至目前,全县...
近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金安区项传统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一品斋毛笔、大红袍油纸伞入选该名录传统技艺类,翁墩剪纸入选该名录传统美术类。 一品斋毛笔、大红袍油纸伞、翁墩剪纸是金安区旅游商品的代表,也是该区文化遗产的代表。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方面,该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地域代表性的文化...
近日,环翠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锔艺获批2017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该资金将用于收购与锔艺有关的工具、老物件,成立传习所及锔艺作品展示厅,组织外出展演、展示等宣传交流活动。
萧县伏羊宴习俗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累计入选数宿州第一! 近日,安徽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萧县伏羊宴习俗榜上有名,入选民俗类项目。目前,萧县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8项,数量在宿州四县一区中排名第一。 宿州萧县大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伏羊文化便是其一,“伏天吃伏羊”在萧县有着悠久历史。2000年夏季,安徽省萧县城南...
据巢湖市人民政府网报道,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巢湖市共有2个项目入选,分别为《有巢氏传说》《树雕画》,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2个类别。 《有巢氏传说》具有民间文学广泛性、传承性、故事性、象征性等特征,不仅描述了“有巢氏”这位英雄式的人物勇敢、聪慧的一面,同时刻画出他善良、博爱的一面。该传说靠口口相传,并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多个记...
近日,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我市申报的陈抟传说、利辛面塑、一闻香糕点制作技艺和庄子祭祀大典等18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项目入选。 据了解,参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的项目是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日前,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提出的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5项,新入选项目123项,扩展项目12项),日前正式公布。在这批名单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柳下惠传说、大小乔传说,也有“吃货”们最爱的淮南牛肉汤、蒙城油酥烧饼、采石矶茶干等。 柳下惠传说、大小乔传说列其中 在此次入围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柳下惠传说、二乔传说,也有近年频被提起的有巢氏传...
近日,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的清街习俗和罗城镇的铁芯子入选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目前,该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21项。 近年来,该县坚持“保护与弘扬并重、继承和发展同行”的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古老艺术重现生机和活力。选派100多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文艺骨干进村入社对“深藏闺房”的...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市有9个项目成功入选。截至目前,我市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31项。 据了解,此次省政府批准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40项。我市按照申报和评审工作要求,积极推荐申报,经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凉州木偶戏、武威重刻剪纸、西夏陶瓷烧制技艺、西夏泥活字印刷术、凉州祖师麻膏药、民勤驼队传说、民勤...
说起宿迁泥塑,大家自然会提起“郝氏泥塑”,其代表性传承人便是“耕闲斋”的主人郝钧。经过30多年的潜心探索,郝钧的泥塑作品风格鲜明,他采用当地五色泥土为创作原料,并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制泥工艺,泥坯绵润,干后不裂。记者昨日获悉,2017年“郝氏泥塑”在宿豫区文化部门的推荐下,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泥土催生艺术家 “郝氏泥塑”起源于宿豫区来龙镇的郝家。作为宿迁地方大镇之一的...
近日,由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我县申报的“甘谷麻鞋”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谷县地处渭河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种植。据资料显示,甘谷麻鞋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唐杜甫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就是最好的佐证,另外甘谷麻鞋与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它那唐墓的麻鞋在式样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正因其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中国古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许氏家族的古匾制作,起源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及民国,衰败于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及一系列强国富民经济建设方案的落实,匾额刻镌业务和时代同步发展。镇平县许氏古匾制作技艺从清代开始已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许建康,男,汉族,大专文化,工程师。斋号蕴雅轩,法号释印墨、菩提老人。一九四一年九月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9月18日晚,鹤峰县容美镇会议中心,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带来的新编花鼓戏剧目《情缘》精彩上演。该县近千名干部群众“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据了解,湖北花鼓戏原名“天沔花鼓”,2006年被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编花鼓戏《情缘》曾荣获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暨第十届楚天文华大奖。连日来,剧组先后在宣恩、咸丰、鹤峰巡演。
2016年,对江苏省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是不幸的一年,也是幸运的一年。不幸的是,在4月和9月,97岁的锡剧传承人吴雅童、77岁的常州吟诵传承人秦德祥,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与世长辞。而幸运的是,常州市文化馆对两位老先生技艺“抢救”及时,记录工作得以完成。 由于时代变迁、后继乏人等原因,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艺绝,这凸显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
开班典礼上,高唱班歌《歌唱祖国》,确立班训:“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尊师重道、敬畏生命”。上周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推拿”非遗传承班正式开班。它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唯爱天使基金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等合作开设,首批24名学员是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 如此古味十足的开学,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不多见了。与“90后”学子谈“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却是朱鼎成教授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