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两辆车、六匹马和一个殉葬人……探秘我国发现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车马遗存,触摸西周王朝建立及衰败历史,5月16日,在西咸新区举办的《西咸考古 丝路探秘》活动正式启动,“西咸号”考古船在此次考古活动首站沣东新城正式启航。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丰镐遗址考古队领队岳连建博士,地图史及城市史专家 、西北大学副教授席会东,和来自西安铁一中、市一中、市三十中的30余名中学生组成考古队,搭乘...
4月29日,位于萧山市心北路的天伟建设工地正在进行地基建设,在挖掘到地底16米的时候,建筑工人突然发现下面出现了一件“奇特”的东西。它长得有点像章鱼,上半部分是一根长长的杆子,下面是岔开的几个“脚”。 昨天,记者来到了天伟建设工地,看到了这个刚出土不久的大铁锚。 经测量,铁锚高1.1米,从表面上看它全身铁锈斑斑的,已经变成了黄褐色。锚的顶端有一个环,可能是用于连接铁链。它的底部只有...
陕西省考古专家16日透露,西安市长安城遗址北侧的渭桥遗址又有新发现。中新社记者16日在现场看到,该遗址还出现罕见古船,现正在清理中。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北侧,自2012年4月发现以来,考古队先后对位于厨城门之外的厨城门桥群、洛城门之外的洛城门桥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丰富考古学资料,相关发现入选“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北侧的渭桥为通往京师大道上的...
西安渭桥遗址 现在的渭河上难觅船只,但在古代,渭河水运发达,来往船只繁忙。昨日,西安渭桥遗址考古又有重大发现,两艘古船已从沙子里“露头角”,但目前尚不能确定古船所处年代。 现场:两个“古船”个体破沙而出 渭桥遗址地处西安城北汉长安城北侧,2012年4月被发现以来,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考古院联合发掘,先后抢救性发掘了汉长安城厨城门桥群和洛城门桥,该项...
图为木船发掘现场。 陕西省考古专家透露,西安市长安城遗址北侧的渭桥遗址又有新发现。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遗址还出现罕见古船,现正在清理中。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北侧,自2012年4月发现以来,考古队先后对位于厨城门之外的厨城门桥群、洛城门之外的洛城门桥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丰富考古学资料,相关发现入选“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北侧的渭桥为通往京师大道上...
厨城门一号桥号称“丝绸之路第一桥”,最新的考古发掘确定2000年前渭河北岸的位置就在厨城门一号桥北端。这里距离如今的渭河北岸足足有4400米。 昨日记者来到了厨城门一号桥最北端,只见几十个竖立的桥桩穿上了“塑料衣”保温,一个个“埽”也经过表面沙石的清理露出了痕迹。所谓“埽”就是竹片编织成筐并内填瓦、石、沙等组成的水工设施。记者看到,它竹片编制的纹路非常清晰,功能是投入河中保护桥墩。而这些“...
据央视报道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船。自去年11月全面发掘启动后,发掘出的金器、瓷器等不同材质的文物数量每天都在增加。 专家称,预计最终“南海I号”的船载文物总数在6万到8万件。央视今日14时将推出“南海I号”考古发掘提取直播特别节目,部分网络媒体也将全程同步直播。
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日前建造完成,并在重庆下水开始试水。 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的停靠码头,记者见到了我国第一艘建造完成的水下考古船,白色的船体上印着中国考古的中英文,虽然并不庞大,但内部构造一应俱全。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该船为500吨级,最大排水量为960吨,长56米、宽10.8米、设计吃水2.6米,准载30人。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是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可连续航...
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将有更多“海丝路”遗留文物重现人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一号”的考古团队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发掘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铜钱5000余枚,残损标本2100多件,另有少...
古船是艘双桅帆船 “我们是8月份入场,对古船进行考古的。”考古领队、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杭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还原”了古船的样子。古船长17.4米、宽4.8米,船体平面略呈柳叶形,横剖面V形,共10个隔舱,它是一艘双桅帆船。遗憾的是,古船的桅杆已经不见,甲板也消失了。“这可能是一艘被拆解过的古船。” 古船的身世如何? 杭涛介绍说,古船身上没有发现任何铭文,...
26日,在第六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日”来临之际,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宁波市港航局主办的“聚焦舟船中国,联结海上世界”——2014中国古船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庆安会馆内安澜会馆后大殿二楼的古色古香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荷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波兰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海事文化和舟船技术研究专家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议。 19世纪,中国木帆船“耆英号”跨越印度洋抵达...
今年6月,慈溪潮塘江畔施工现场捞出了一艘古沉船,经专家考证,距今约有650年的历史,属元代晚期货船,这是宁波市辖区内发现的第六艘古代沉船,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其保存的双层甲板,在国内已发掘的古沉船中也属首次发现(本报曾多次报道)。 昨天,记者从慈溪市博物馆了解到,古船刚刚入驻新家——博物馆北侧的广场,之后将进行为期5年左右的保护处理和复原安装工作。 元代古船有新家了 ...
2014年6月,慈溪潮塘江畔施工现场捞出了一艘古沉船,经专家考证,距今约有650年的历史,属元代晚期货船,这是宁波市辖区内发现的第六艘古代沉船,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其保存的双层甲板,在国内已发掘的古沉船中也属首次发现(本报曾多次报道)。 20日,记者从慈溪市博物馆了解到,古船刚刚入驻新家——博物馆北侧的广场,之后将进行为期5年左右的保护处理和复原安装工作。 元代古船有新...
“我们是8月份入场,对古船进行考古的。”考古领队、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杭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还原”了古船的样子。古船长17.4米、宽4.8米,船体平面略呈柳叶形,横剖面V形,共10个隔舱,它是一艘双桅帆船。遗憾的是,古船的桅杆已经不见,甲板也消失了。“这可能是一艘被拆解过的古船。” 古船的身世如何? 杭涛介绍说,古船身上没有发现任何铭文,现场淤泥中出土了宋代黑瓷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