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此杯高10.2厘米,口径13.1 13.4厘米,略有变形,底径4.5厘米。杯外壁绘一条飞腾的巨龙(图1),逶迤盘曲,四足三爪,细颈长身,龙鳞画成斜方格状,为典型的元代龙纹画法。釉里红发色红黑色,这是元代釉里红的常见发色,说明当时釉里红还处于初创阶段,烧制还不很成功。另外,如用5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绘有釉里红的地方,有少量气泡中充满着乳白色、橘黄色或蓝绿色的凝固物,而不是透明的空气泡。我观察了数十件...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瓷之一,它用铜作着色剂色料在坯体上描绘所需的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透过透明釉,在釉里显现出悦目的红色,故称“釉里红”,也叫“釉下红”,是元代景德镇瓷业的重要成就,它与青花瓷的烧造工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氧化铜作呈色剂,后者则用氧化钴着色,两者都为釉下彩,一红一青,呈色清丽,是景德镇陶瓷百花苑中一对姐妹花,光彩夺目,人见人爱。 这件釉...
明 洪武 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0.1厘米、足径11.9厘米 釉里红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挂透明釉,然后一次烧成。彩釉中含有铜(Cu)的成分,烧成后呈红色,故称为釉里红。
明 洪武 高16.2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3厘米 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缠枝灵芝纹,内壁绘缠枝菊花纹,内心为折枝牡丹纹,外口沿为海水纹,外壁为缠枝牡丹纹,胫部绘莲瓣纹,圈足外墙为回纹,外底无釉泛火石红色, 此器形体硕大,造型规整,胎质坚细,釉里红发色偏灰,釉质滋润,纹饰精美,布局严谨,绘制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为洪武釉里红瓷的代表作。
青花釉里红器始见元代,明中早期曾一度出现,然后便销声匿迹了。直到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不仅青花色蓝纯正,而且釉里红鲜艳亮丽。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精妙绝伦的佳境。 这种独具魅力的釉下彩工艺,是分别利用钴料为着色的青花和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经入烘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同,所以将二者装饰在一件器物,实难烧制成功。难怪令人发...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
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杖”技法,花卉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杖花”或“过墙花”。雍正民窑青花龙纹盘也常常采用这种画法,龙的头部及前半截身体画在盘心,后半部分经过盘口转折后画在外壁,称为“过墙龙”。“过杖”、“过墙”这种技法,雍正以后十分流行,直至清末。 笔者收藏到一件雍正民窑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瓷盘(见图),高5.4厘米、口径2...
家住市郊的胡先生是一位古瓷器收藏爱好者,有着数十年的淘宝经历。胡先生最偏爱的是一件收藏十多年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因为不知其烧制的年代,常常感到遗憾。多年来,他请了不少收藏界人士和专家前来观赏和鉴定。结果呢:甲说是老(清)仿,乙说是清代的,又有的认为是后仿的……众说纷纭。虽然这样的状况在目前古玩界是常有的事,但执着的胡先生一直想搞清楚这只龙纹陶瓷大罐的身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沪上著名古玩专家、央...
说到天球罐,首先得简叙天球瓶的发轫:天球瓶创于明永乐,这一器型和西亚、中东一带的伊斯兰文化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明永乐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其足迹远涉波斯湾、东非一带,不仅带回了烧造青花瓷的原料——“苏泥勃青”,同时也带回了一大笔出口瓷器订单。按订单的器型、纹饰要求,烧造出一批具有西亚风格而中国本土未有的瓷器器型、纹饰,比如水注、无档尊、花浇、卧壶、双耳扁瓶、抱月瓶、天球瓶等等。 自明宣德以...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
点评:此瓶高30.8厘米,整体呈四方形,盘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瓶外壁以釉里红装饰,通景绘渔樵耕读山水图,足墙饰一圈回纹。笔触硬朗洒脱,通景山水,意蕴悠长,釉里红发色鲜艳,堪称道光时期山水题材的经典之作。底落“大清道光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配有木座。 清道光时期正值国势衰弱,外扰不断,皇帝本人更是本着“崇俭去奢”的理念治理朝政,因此在御用瓷器的烧造上也体现着其理朝思想。渔樵耕读描述的是四...
该藏品为明代宣德釉里红藏文莲瓣纹高足碗,高12厘米,口径16.6厘米。其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包浆自然,保存完好;碗心落款为釉里红“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笔法圆润,工整;釉里红发色纯正,有晕散,红中带有暗绿色的斑块;风格古朴、厚重,纹饰丰满,气势夺人,是极其罕见的宣德时期的釉里红极品。 藏文意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被佛教界称为“永平安颂”。据查阅相...
乾隆釉里红瓷器大多红色偏淡,釉里红色调十分鲜艳的极少。乾隆釉里红器物以瓶、尊、壶等陈设器为多见,官窑器的图案则大多以缠枝莲、云龙、团凤、三果纹为主。后仿釉里红瓷器色调多发黑,有的还呈现出点点绿斑,这是因为作伪者不能准确掌握氧化铜还原的烧制技术而形成的缺陷。
青花釉里红始于元代,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和以铜为发色剂的釉里红两种工艺结合烧制而成,其工艺和窑火不易掌握。在明代很少有青花釉里红的成功之作。康熙青花釉里红主要是官窑产品。其器型主要有盘、碗、瓶、笔筒、高足碗、摇铃尊等。民窑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工艺也日趋成熟。康熙青花釉里红近年在古玩市场常有出现,仿品青花浅淡、釉里红的色泽发灰黑,呈色不稳定,与康熙青花釉里红相比,色差很大。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