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开题报告暨“海昏简”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是江西省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00万元资助经费项目,项目包括《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海昏侯国与南方汉文化研究》《海昏侯国遗...
3月11日,我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开题报告暨“海昏简”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力平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前期工作表示肯定。他强调,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对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江西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要立足发展实践,...
3月1日,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队员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衣镜上发现了东王公像。专家根据所发现图像人物对应关系、史料记载、现有考古资料综合判断,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东王公会西王母”传说的考古实物证明,为研究汉代神仙文化提供了新线索。 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说,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衣镜位于盗洞位置附近。衣镜由镜体、镜背、镜掩(镜盖)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镜背为木质,长96厘米...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内出土了一面穿衣镜,上有孔子的形象,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前,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专家们将穿衣镜及镜上孔子形象等内容公布,并初步释读了衣镜上的内容及背后涵义。专家表示,穿衣镜上的孔子及弟子肖像画人物写实,或还原真正的孔子形象。此外,在一版木牍中还发现了疑似刘贺手写的读书笔记。 孔子衣镜由三部分构成,上有墨书“衣镜赋” 考古人员将衣镜提取至...
最近,海昏侯墓考古专家在保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的过程中,又有新的重要发现。对此,记者专访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 孔子屏风与“孔子立镜”和“图史自镜” 杨军告诉记者,在保护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件形如铜镜,画有孔子像的器物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当时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器物为屏风。杨军说,汉代将屏风分为两种,朝会所用的大型屏风称为“扆(依)”,至...
图为1月9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演示的幻灯片画面。通过对提取的10万余枚五铢钱观察,按造型初步可以划分为穿上横、穿下横、穿上星、穿下星、决文、素面六类。刘占昆摄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9日透露,正在进行后期清理保护的海昏侯墓文物已分离出10万余枚五铢钱,并在其中发现1枚“错版”五铢钱。 去年10月,集帝、王、侯于一身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结...
记者从江西省两会获悉,有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成立南昌海昏简牍保护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南昌海昏简牍释读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研究成果的出版,前后花费数十年时间;江西吴城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等考古发掘报告的最终发布,也历时十余年。”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文化厅原副巡视员孙家骅受访时表示,希望海昏侯刘贺墓的出土简牍能避免研究成果转化周期过长...
“目前,‘海昏侯墓’已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公众视线,并保持很高的社会关注度,海昏侯遗址‘动漫化’将极大地丰富遗址的展示内容和影响力。”2017年江西省“两会”期间,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西省委员会递交提案,建议将海昏侯国遗址文物“动漫化”。 自2006年4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开始进入有规划、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用时尚、新潮的数字动...
12月11日,记者从南昌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考古人员正在对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枚竹简进行剥离,经过清理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为23厘米长,5毫米宽,2毫米厚。 从目前初步清理和保护情况看,竹简内容大约分为《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和《签牌》、《奏牍》等八个部分。其中《易经》的经文虽然在排序上与传世《易经》相同,但又在内容上和传世《易经》差别较大;...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竹简清理和首轮红外扫描工作已经完成。有专家通过对海昏侯墓内竹简上文字的分析,发现了疑似棋谱的古籍。 目前南昌海昏侯墓主椁室的拆解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有5200多枚的竹简已经完成了清理和第一轮红外扫描。经过扫描考古人员发现,青、白两字多次清晰的出现在其中的一枚竹简上。 据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针对...
记者从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期,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工作宣布告一段落,但这也意味着刘贺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进入到了“椁室拆解”的最后阶段,椁室拆解既使椁木有时间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也给考古专家探究墓葬建造结构,寻找祭祀遗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记者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现场看到,考古人员正在对整个椁室进行一层层拆解,拆解出来的椁木被分批次吊运到运输车上,再由运输车转运到不远处的实验室。海...
“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自10月11日开幕以来,受到许多市民的欢迎,海昏侯再度成为网络焦点。日前,海昏侯刘贺墓考古现场传来了最新消息,记者现场了解到,海昏侯刘贺墓已进入“椁室拆解”的最后阶段,考古人员在椁底板发现了很多字迹和符号。 ◆现场 椁底板惊现字迹和符号 今年9月,海昏侯墓主椁室开始拆解,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层椁墓的提取和拆解,第三层底下还有...
去年11月4日,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召开新闻通气会,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外公布南昌汉代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海昏侯墓”从此正式进入公众视线,并保持很高的社会关注度。 9个多月后,在今年8月下旬举行的第23届北京国际书展上,江西代表团带着一批“海昏侯图书”参展,在展会上大放异彩。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江西教育出版社的《发现海...
海昏侯墓 毒蛇和白骨为伴,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经手押运却没有见过,他们就是自称是“古墓派”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地安保人员。 时间追回到2011年3月24日,几位村民在墩墩山上发现一个类似盗墓的洞,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接报后随即赶到现场,在地下沉睡了2000余年的海昏侯墓因此重见天日。 从两个民警开始,经过5年的发展,海昏侯墓的安保工作由“区域性保卫”向“常态性保护”转变、由“一般性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