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天,有消息称位于通州的北京行政副中心工地挖出了汉代墓葬群。对此,北京市文物局及通州区均证实发现古墓。市文物局称,去年10月至今已发现百余墓葬窑址等,年代跨越战国至明清。 官方证实出土了古代墓葬群 昨天,一组题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工地挖出了汉代墓葬群》的考古现场图片在网上热传。图片说明称,拍摄时间为3月13日,通州工地胡各庄村委会南边的空地里发现汉代墓葬群,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勘测发掘。 “据考古...
3月11日,记者从河南镇平县文化局获悉,该县王岗乡砚台村在乡村公路施工现场发现明清时期石碑、残损祖师雕像、赑屃、方形莲花碑座等碑刻石雕。 经当地考古工作人员现场清点,有碑刻2块、残雕像一尊、赑屃一尊、方形莲花碑座一件方形碑座3块。 其中一块碑刻为明代嘉靖元年《重修祖师堂碑记》,碑长150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另一块为清代嘉庆四年《重修祖师庙碑记》,碑长180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
通州工地胡各庄村委会南边空地里发现的墓葬群 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勘测发掘 昨天,有消息称位于通州的北京行政副中心工地挖出了汉代墓葬群。对此,北京市文物局及通州区均证实发现古墓。市文物局称,去年10月至今已发现百余墓葬窑址等,年代跨越战国至明清。 官方证实出土了古代墓葬群 昨天,一组题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工地挖出了汉代墓葬群》的考古现场图片在网上热传。图片说明称,拍摄时间为3月13日,通州工地...
9日,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部门获准独家采访并获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正做最后修改,拟于3月底前提交国家文物局。“申遗”文本将细说中国明清城墙根源,折射古代国家建制,体现南北特色。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调研、形成耗时多年,共五六十万字。 “城墙序列”透露尊卑建制 目前申报“队伍”含中国6省8城,“城墙序列”包括都城(江苏南京城墙),府城(陕西西安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湖北荆州...
10日,记者从深圳皇岗海关获悉,该关近日在皇岗口岸旅检小车道查获4件精美的铜鎏金佛雕,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4件佛雕全部为15世纪-17世纪的文物。 据皇岗海关官员介绍,2月29日,一辆两地牌7座商务车从皇岗口岸旅检入境小车道入境,没有向海关作任何申报。这辆小车被海关列为重点查验对象,在经过自动核放通道时,触发了系统报警。关员将车辆引导到查验区进行检查,在车辆后尾箱的一个大行李箱中,关员发现...
近日,南阳市镇平县王岗乡砚台村修路施工现场发现石碑、残损祖师雕像、赑屃、方形莲花碑座等碑刻石雕。 经现场清点有碑刻2块、残雕像一尊、赑屃一尊、方形莲花碑座一件方形碑座3块。 其中一块碑刻为明代嘉靖元年《重修祖师堂碑记》。碑长150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另一块为清代嘉庆四年《重修祖师庙碑记》,碑长180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 此次发现的碑刻、石雕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拆掉附近一...
2月27日上午,在省级传统村落九峰镇黄田村的一座宗祠里,刚刚出土了一批明清文物。 在文物发掘现场,大量的明清进士旗杆夹、石雕、石碑刻被施工工人刚刚挖掘出来。虽经几百年的沉淀掩埋,但旗杆夹、石碑上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石雕的纹理、样式巧夺天工,更令人称奇的是旗杆夹上刻的进士、举人、贡生名字在现存的黄田村进士、举人名录中并无考录在册,极具考究价值。 目前,黄田村村两委极力保护好勘探现场原状,下一步将...
记者从河北省邯郸市文保所获悉,邯郸市近日发现了14座金元和6座明清家族墓地,出土文物56件(套)。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金元家族墓地位于邯郸市高开区南屯头村西部,该区域拟新建一处保障性住房。为了支持和加快工程建设,依法做好小区占地范围内文物保护工作,邯郸市文保所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对其建设范围内前期探明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墓葬分为两大片区。按照时间早晚,由北向南有序排列...
笔者在整理自己藏品时,发现了几件早些年收藏的白玉“福”字牌,拿出来重新审视,颇有感悟。“福”牌,在旧时是指“福气”、“福运”。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来年福气的到来,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图中为笔者收藏的一件清代和田白玉福字牌,玉质油润,雕工精细,是很好的佩件。整块白玉牌由一个福字构成字体雕刻得十分灵动,玉质温润。我见过不...
两百件具有湖湘特色的明清木雕版26日亮相湖南长沙大麓珍宝古玩城,集中展示了明清湖湘木雕艺术文化精华。 此次湖湘古代木雕精品展是湖南省第15届全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的重要展出内容之一,分为“木雕上的湘人”、“湘南古代木雕”、“湘北古代木雕”、“湘东古代木雕”、“湘西古代木雕”及“湖湘古代木雕造像”等六个部分,生动、全面地呈现了古代湖湘木雕文化。 据湖湘古代木雕收藏家赵雄介绍,自古以来,木雕就为官...
明宣宗《戏猿图》,127.7x6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猴在中国画中属走兽一科。明清以降,专门以画猴著称者,并不多见。就现存作品而论,明清画家中有猴画传世者,大多为职业画家或佚名者,只有少数文人画家参与了猴画的创作。“猴”因与“侯”谐音,故明清猴画中,多有将“蜂”与“猴”合绘为一体,有“封侯”之意;也有将“猴”画于“马”背,则有“马上封侯”之意。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猴画大多与封侯拜相有关...
古人建村落,大多看风水,石排镇的塘尾古村落,因一只巨大的螃蟹而成为一块风水宝地。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个村落中的巨蟹究竟在哪里呢?记者跟随当地的文化专员和村民,一起寻访。 两口古井为蟹眼 井水冬暖夏凉 塘尾古村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七纵四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然...
独自一人走在羊楼洞清石板街上,心情倍感激动。这个地方曾经让我魂牵梦绕,如今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赤壁市的羊楼洞镇在中国茶坛素有“砖茶之乡”美誉,位于湘鄂交界之要冲,距市区西南面26公里,现存有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古街,距今600多年历史,兴盛至民国。主街宽4米,长2200米,并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可供行人和独轮车通过,深达3厘米的独轮车痕迄今依稀可见。赤壁市在该镇新发现了6处明代和清代茶马古驿道...
旧时有一句话:“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晋商所到之处,修建了一处处会馆,辉煌之时,晋商曾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约400处山西会馆,其中有三处就在天津。“称津地为幽燕沙漠之区,僻处荒凉,人烟绝少。自国朝定鼎以来,海宇永定升平,居民渐臻繁茂,而远方来贸易者,云集其间,至今称极盛焉。”从初建山西会馆的碑记上可以看出,当时贸易繁荣的天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