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被称作“方罍之王”的青铜重器皿方罍器身即将重归故里,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皿方罍器盖合璧。6月5日,湖南交接工作组启程前往美国,迎接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的皿方罍器身回“家”。 罍是流行于中国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多用青铜铸造,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1919年,湖南常德桃源县出土了一件迄今所见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因其铭文而被称为“皿方罍”。该器盖高28.9厘米,铸有“皿天全作父已尊...
战国 盔径19×22厘米,残高19.5厘米 河南灵宝出土
战国 长22.5厘米,宽12.2厘米,高8.3厘米 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出土
西汉 长20.8厘米,宽7厘米,厚0.5厘米 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
战国 高34.3厘米,口径12.5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从中原地区青铜器发展序列来看,战国时期铜壶的基本形制多为圆壶和方壶。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这件羽纹扁壶,其造型独特,与游牧民族青铜器有相似之处。
西汉 口径12厘米,高16.6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夏代 高9 厘米 1975 年偃师二里头Ⅴ区出土 夏、商、周三代文化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化,因祭祀以乐、朝会以乐、歌诗以乐、宴飨以乐。音声不正则斥以为淫声,甚至上升到亡国之音的高度。是以知乐实为三代礼制重要内容之一。铜铃形制简单质朴,带有早期青铜器特点,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其合瓦形铃体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乐器陶铃的椭圆体,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铜乐...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高28.5、口径17.2 厘米 1954 年郑州市白家庄出土 斝为酒器,用于受热温酒,形同于爵而无流尾。斝、爵类酒器口沿处一般都有双柱,有专家认为其与滤酒有关。先秦时期的酒多为醪酒,非蒸馏酒,较为粘稠浑浊,祭祀时需以苞茅缩酒,滤去酒渣,宴饮时则以柱系纱过滤酒液。又有认为其用于保持饮酒仪态,或者温酒时方便提拉,皆不如滤酒说可信。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长17、刃宽15 厘米 1954 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而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钺为复合型兵器,安装木质长柄,常为随侍王侧的仪仗武器,《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入纣宫时“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学者考证,“王”字本义即为斧钺之形。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长32、宽6.5 厘米 1974 年新郑市新村出土 戈为较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二里头遗址中就有发现,一直沿用至西汉初期。戈为复合型武器,一般固定在木柄之上。一套完整的戈应包括戈头、柲、冒、鐏四 部分。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8.2、口径11.2厘米 1983年光山县宝相寺孟姬墓出土
春秋 高30.5、口径17×17.3 厘米 1978 年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 器表通身以红铜嵌错龙纹,为细工装饰,气韵鲜活明朗。嵌错工艺是一门独特的工艺,有错金、错银与错红铜之分。首先在铜器表面铸出纹样沟槽,然后在沟槽内嵌入捶打成片状或长条形的质地稍软的金属如金、银、红铜等,并经打磨,使之与器表平,从而形成青铜与金、银或红铜交相辉映的效果。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战国至秦汉...
东汉(公元25-220 年) 高3.5、长4.2 厘米 1974 年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
东汉(公元25-220 年) 高4.8、长7、宽3.5 厘米 1974 年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
甗是蒸饭的器皿,类似于现在的蒸锅。甗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甗有方圆之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甑,用来盛放所蒸之物;下半部是鬲,用来装水,甑鬲之间放置有带孔的铜箅,早期为上下合体,后期变为上下分体铸造,可分可合更为实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