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近日在蓟县发掘出7座东汉墓葬,其中2号墓室被确认为天津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 从今年4月份开始,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在蓟县城东小毛庄一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清理出26座古墓。包括明清墓葬13座、东汉墓葬7座、西汉墓葬5座、战国时期墓葬1座。其中2号墓室和6号墓室出土陶、铜、漆、玉等质地文物标本200余件,出土文物中彩绘陶器、釉陶器、鎏金铜饰占有较大比重。 ...
重庆铜梁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座汉代崖墓群。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发现的汉代崖墓群山体几乎被掏空,留下许多待解之迷。 据介绍,整个崖墓群分布周长约150米,纵横交错的汉代崖墓有30座。特别令人惊异的是,山体内部竟然被开凿成三层,山崖内部几乎被挖空,每个墓室上下相连左右相通,造型结构好似迷宫。 据县文物专家刘华钢介绍,铜梁县永嘉镇汉代崖墓群是在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30座崖...
当晚,在湖南卫视演播大厅,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和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共同为这件青铜重器“合体”。为皿方罍回归故土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文博专家等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1919年,湖南常德桃源县出土一件迄今所见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因其铭文而被称为“皿方罍”。皿方罍器盖高28.9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整器造型雄浑庄重...
广西武鸣县罗波镇凤林村村民近日在公路施工时发现一大型铜鼓,经广西民族博物馆相关专家鉴定,该铜鼓铸造时间最晚不晚于隋唐时期,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铸,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 武鸣县是壮族文化中心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壮乡”。据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农学坚介绍,这面铜鼓直径约80厘米左右,鼓面上有4只壮族先民崇拜的立体瑞兽青蛙作为装饰,四周饰有圆环状纹样。
工作人员唐永宏对一幅民国时期的画进行去污处理,使用的工具是刮刀 他们的手中,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代珍品,只是破碎不堪,充满岁月伤痕。他们要做的,是以手上的一切工具和技术,让这些文物复归原形,不至于化为齑粉。 他们是云南省博物馆技术部的文物修复专家。 这里的“病患”不是人类,而是价值不菲的文物;这里的“医生”精通的不是医术,而是历史、化学、材料工艺等多种学科。这里是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地方...
收藏爱好者:青铜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御宝轩:中国青铜器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起源-鼎盛-繁荣发展-衰落的阶段。考古学中,发掘出土最早的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商代至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期,春秋战国时期继续繁荣发展,直到汉代以后走向衰落。青铜器在中国文化和艺术方面均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它的铭文,对中国商周时期的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收藏爱好者:应该从哪些方面鉴赏青铜器...
此件青铜簋高:25cm口径:15cm底径:15cm,圆腹,敞口束颈,带盖,双耳对称,微鼓的腹下是安稳的圈足,底为四方座。双耳间配置了两个对称的人像,双臂齐举,呈送物品之势;簋壁,腹部正中,则是由云雷纹构成的菱形格,点缀其间的乳钉,四方底座中间是夔龙纹、爬行龙纹,周边点缀窃曲纹。器盖呈十字脊龙纹,盖面是窃曲纹,点缀乳钉,整体细密的纹饰充满了勃勃的野性,其精湛的铸造技艺述说着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辉煌,也...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这不但反映在当时的青铜器繁杂多样的纹饰上,而且对中国后来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里岗时期至殷墟早期 早期的人类社会...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1974年河南偃师寇店出土 高5.9厘米长6.2厘米 马呈立姿,昂首挺胸,张口翘尾,周身鎏以 金银,黄白中相间线刻花纹,清新明快,小巧玲珑,为汉代工艺中的佳品。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通高30.5厘米 口径20.3厘米 底径18.2厘米 盛酒器,此器敛口、折沿、短颈、圆肩、平底,腹上部铸带有活环的兽耳一对,小兽躬身攀壁,回首翘尾。两耳间另饰一兽形扉棱,器身布满绦索纹构成的网格,格中填满细密的羽纹,纹间许多圆涡,内中镶嵌物已脱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48厘米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脊背上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兽也为龙首,口衔一条龙,龙首。通身饰动物纹和云纹,满嵌绿松石。 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绿松石镶嵌精细,绿石莹莹,极为美观,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