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摘要: 商周青铜器上的精美纹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古至今,对其研究不断。现有研究表明,商至西周青铜礼器表面的纹饰大多来源于陶范,铸后刻制的很少。这就是说,青铜器的纹饰绝大多数是由铸造而成,说明浇铸前的陶范表面已经具有了纹饰。然而,对于范面纹饰的制作方法,则存在争议。是在模上制作好纹饰再翻制到范面?还是在范面直接制作纹饰?我们经过对商至西周青铜器纹饰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了四个问题。其...
在文物考古界和文物保护领域“青铜病”是一个大家都十分熟识的概念。但是,“青铜病”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另外“青铜”和青铜器上有害锈蚀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等的关系,以及明明是一种腐蚀却称之为“病”等问题尚需要追踪求源,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首先需要弄清楚“青铜病”这个词的来源。“青铜病”这个词是个舶来品。早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就注意到了这种能够迅速发展并能蔓延到相邻的器物...
“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幢的锈层...
考古学者将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根据生产工具和武器的材质,区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青铜为红铜与锡的合金,其熔点较红铜低,硬度较红铜大,在浇铸时气泡少,流动性好,可铸出锐利的锋刃及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丽的容器。 在我国,古史所记“夏铸九鼎”的传说,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夏文化虽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
青铜,古代被称为吉金,在当时便是贵重之物。我国青铜器因遗存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艺术精湛、特色鲜明而举世无双。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的商、周文明比西方的埃及、希腊文明同时略晚,是当时世界上并列的两大文明体系。雄伟壮丽的金字塔和巴特农神庙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我国古代建筑为木结构,难以保存,反映我国商周奴隶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生活和艺术观念的主要遗存和代表是驰名于世的青铜器。...
鎏金骑士贮贝器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由于都是用来贮存贝币的,所以称为贮贝器。根据器形、图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大致分为束腰圆筒形、铜鼓形、铜鼓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四类。 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身为束腰圆筒形,均有人物或动物雕铸的器盖和三足,主要有: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
人类拥有着4000年的使用镜子的历史,其中,有3800多年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即青铜镜。铜镜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装饰的作用,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中。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独特的味道,它在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同时,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青铜器作伪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制作假铭文,所以了解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诸方面特征对于青铜器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一类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
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随着作伪的产生,辨伪也就开始了。并且随着历代作伪的发展,辨伪也在不断的发展,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辨伪是金石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宋人辨伪已有一定水平,例如赵希鹄在《古钟鼎彝器辨》中指出:“三代古铜并无腥气,惟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明代高濂着有《论新旧铜器辨正》中谈到:“近有真正民间之器,无功可纪,原无识文...
作伪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宋元明时期。自宋代金石学兴起以后,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资料与艺术欣赏品,公私竞相收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起商人就开始作伪。宋代的伪品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着录书中。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特点是整器皆伪,即铭伪者器亦伪,作伪技术水平低,...
簋(音“鬼”),是古代盛放煮熟的黍、稷、粱的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古人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抓取食物。附图中这件羽纹簋,是战国晚期楚贵族使用的“大碗”。它的造型、装饰与西周、春秋的铜簋相比,可谓是体貌不佳,但却榜上有名——国宝级文物。因为,它有确切的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造型、纹饰能够代表一个时期的工艺铸造水平;传世少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
7月2日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学术厅召开《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规模罕见、系统展示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礼乐文化的122件(套)精美文物7月3日至9月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大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为主,其中商代的“天兽御”青铜尊、西周的兽面扉棱提...
越王勾践青铜剑亮相国博 一把公元前332年的宝剑至今仍然显露着锋芒,青铜剑身上黑色的暗纹清晰可见。昨天,由著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领衔的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微博)亮相。本次大展除了青铜器外,还借助湖北地区出土的漆木质的琴、瑟、排箫、笙以及石质的编磬,展示中国最早音乐文化的基本面貌。本次展览将于7月3日持续至9月3日。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通高26cm,典型的汉地佛造像形式:头部较大,宽额丰颐,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肉髻饰于螺发前部。结跏趺坐,身躯健壮。左手作触地印,意为降伏群魔,右手结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边缘錾刻精美的纹饰。给人雄浑庄严之感。 该佛像表面用料为朱砂,极为珍稀,材质为黄铜,胸部局部鎏金。鎏金呈橘黄色,闪闪发光。铜壁厚,上手分量重。佛首面部厚鼻薄唇,是明时期铸造工艺的特征...
汉代 望山高6.8厘米,郭宽3.2厘米,郭长12.7厘米 征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