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高16.6厘米 口径长6.2厘米 底径长6厘米 青玉,器呈长扁圆形。撇口,束颈,长鼓腹,腹下到胫部渐敛,撇足。里壁光素无纹,口呈椭圆形,颈部饰花叶纹,颈下凸弦纹一周,肩部饰一周倒垂花叶纹,腹部减地起棱成菊瓣状,共20瓣,胫部刻凸弦纹一周,凸弦纹上下各雕刻花叶纹一周,足边沿饰菊瓣纹,足底部中心饰花蕾纹、花叶纹,四周饰菊瓣纹。此器原为清宫旧藏。造型新颖,纹饰精致,玉质光润,做工规整。 ...
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省西安唐墓出土 上:长10.5厘米 宽4.4厘米 厚0.2厘米 下:长10.6厘米 宽4.3厘米 厚0.2厘米 玉料为青色,有褐色沁。两件。1959年陕西省博物馆拨交,应为出土器。薄片状,上部为弧形,梳背中部雕刻三朵盛开的海棠花,左右两侧及下部雕刻花叶纹。下部平直有榫,以镶嵌梳齿。两面纹饰相同。 这两件玉梳背,所刻纹饰基本相同。花蕊用细密的网格纹表示...
战国 中期(前375 - 前276年)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长8.9厘米 宽3.4厘米 厚0.3厘米 玉为白色,局部有褐色沁。体扁平,双面雕。璜形,纹饰由连体双夔龙和兽首纹组成。双夔龙回首相望,长角向后伸展,与龙爪相连。菱形眼,喙部向上卷曲,与龙身相连。下颔向上勾卷,口呈圆形镂空状。龙身向上卷曲呈双“S”形,龙首颈下方各雕刻一爪,向斜上方伸展与双夔龙角相连,爪...
清 长24.5厘米 宽13.5厘米 青玉,镜托为长方形,上端有一伞状突,饰叶纹。下端为椭圆形凸把,镜托背正中刻柳枝纹,嵌金、嵌椭圆形宝石。镜托四周为凹形花边,上嵌一周金丝和椭圆形宝石,共40颗。镜托正面中心为玻璃镜,镜托四周也为凹形花边,上嵌一周金丝和椭圆形宝石,也为40颗。 造型规整,纹饰精美别致,富有异域特色,高贵华丽,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金、玉、红色宝石相互搭配,更显富丽堂皇...
清 高12.3厘米 青白玉,柄顶端雕刻成狮首,头后有发,头顶两侧有半圆形立耳,凹圆眼。鼻、嘴部在一平面上。大鼻,刻有小鼻孔,张口露齿。头后满饰发纹,头后部有径为0.6厘米的凹孔,头面部、头后部有小凹圆孔数处。面部、颈部有细阴刻线。这些凹孔和阴刻细线是嵌金丝和宝石的,金丝、宝石已脱落。把首下部为长圆柱形,上有凸弦纹。底部有径为0.7厘米的深孔洞,可插嵌。 造型新颖,玉质温润,雕刻工...
清 长14厘米 青玉,刀把呈弯勾形,其上用金丝和各色宝石嵌成枝叶状花纹,用金丝嵌成枝干和五瓣花轮廓,在轮廓中嵌入宝石。 这件青玉嵌花把的腰刀,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赠送给乾隆皇帝的生日礼物。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为特使,率英国使团以庆贺乾隆皇帝的寿辰为名,乘船来华访问,从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历时两年来到中国。乾隆皇帝在承德万...
清 高5.7厘米 口径13.9厘米 宽3.9厘米 青玉,带盖。盒为八方形口,盒身外壁为八方形,共有八面,平底,外壁长方形开光内饰花草纹,枝叶阴刻并填金丝,花卉嵌宝石,四周填金丝。盖也呈八方形,盖面及盖顶满饰粉、绿、蓝等各色石及金丝组成枝叶纹等纹饰。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造型精巧别致,充满异域情调,伊斯兰风格浓厚。痕都斯坦玉器“莹薄如纸”,纹饰细腻,被乾隆皇帝赞为“仙工”、“鬼工”,...
元代的玉文化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继承原有玉文化的前提下,融入了清新的文化内涵,使元代玉器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特色都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独具特色。 中国元代玉器 从考古发掘来看,元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并不多,以安徽安庆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和江苏无锡钱裕墓、苏州张士诚父母墓中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出土玉器的种类一般有带钩、带板、杯、樽等,器...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嘉兴博物馆策划推出“身前?身后——嘉兴博物馆藏明清考古出土文物展”, 拉开建馆6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此次又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推出嘉兴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之二——“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展览自6月1日开幕,持续至8月1日结束,期间还将推出展览配套活动。 服务社会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陈列展览则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博物馆落实“三贴近”、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 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 长2厘米、宽1.5厘米、厚0.3厘米 玉饰呈白色,扁平长方形。头戴平顶冠,冠下雕一人面,宽鼻方脸,大耳,耳下有环形饰物,颈部呈宽带状。头冠与颈部正中各有一小孔。 人面形玉雕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共出土十余件,其中多为正面像,侧面像少见。体量较小,通常在5厘米以下。对比此件,石家河文化的人面...
纵162厘米,横20厘米,洒金橘红蜡笺 作者: 段玉裁 田家英家属 捐赠 释文:闲静高明山涛鉴物真如水,清华朗润松雪龙书亦类仙。乾隆甲寅秋七月既望,若膺段玉裁。 段玉裁(1735—1815年),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长洲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官巫山知县,游戴震之门,通经史。尤精六书。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清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的清朝传位玉玺—“大清受命之宝”,为清初诸帝使用,是乾隆钦定“盛京十宝”之一。 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朝在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御宝之印玺已达29种39方之多。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对交泰殿所藏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25方,详细规定了各自的用途和使用...
清 长4.9厘米,宽3.9厘米 此白玉诗句人物牌,两面纹饰,正面上部雕对首夔龙纹,下部开光内以减地法浮雕一人依山石而坐,手中握一酒杯似正独酌自饮,前有芭蕉树空中有流云拂过。玉牌背面上部刻两条夔龙头部相背,下部开光内以减地法凸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下属“子冈”篆书款。 此玉佩所刻画内容为“太白醉酒图”,所配诗文则是杜甫《饮中八仙》:“礼拜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
明 高5.5厘米,长7.7厘米,宽5.3厘米 此发冠玉质为青玉,有褐色沁。冠内掏空,外表雕琢五梁,下部呈长发型,两侧卷云状,下有孔用以插簪使发冠固定。这样形状的冠饰在明代较为流行。冠是用来束发的发饰,亦用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束发冠出现于五代,宋代较为流行,明代则更为兴盛。明代发冠较多见的是梁冠式玉发冠,其上有一到八道梁不等。 束发冠不仅样式多,材料也很丰富,明人文震亨《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