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皇城台发掘全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中新网西安2月3日电 (记者 田进)记者3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遗址”皇城台附近,集中出土100余片卜骨,专家表示可能暗含了皇城台的信仰和宗教功能。 皇城台出土的骨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皇城台是石峁遗址大型宫殿及高等...
几个月前,江西南昌市西湖区一处工地里发现了古墓,最近几天,记者从南昌市博物馆了解到,这是一处古墓群,其中最早的一处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墓的洞口在去年7月刚刚被发现后,文化部门立即对这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人员发现了10座墓葬,有土砖混合结构墓、砖室墓两种结构。
2017年4月12日,“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被中国考古学会评定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自此,困扰了人们一千多年,在唐代法门寺地宫、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均有发现的神秘瓷器——秘色瓷的面纱被缓缓揭开了。 研究认为:后司岙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它代表了同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为...
甲字形墓葬M13墓道填土中出土的有字卜骨 近日,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商周遗址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 姚河塬商周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红河支流李儿河、小河切割形成的塬地上,面积60余万平方米。2017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经勘探发现壕沟、墙体、道路、储水池、水渠、铸铜作坊区、制陶作坊区等遗迹。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6...
近日,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商周遗址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 姚河塬商周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红河支流李儿河、小河切割形成的塬地上,面积60余万平方米。2017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经勘探发现壕沟、墙体、道路、储水池、水渠、铸铜作坊区、制陶作坊区等遗迹。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60余座,截至目前已发掘墓葬18座,其中甲字形...
1981年初春,湘江岸边的垂柳刚刚绽出鹅黄色嫩芽,湖南湘潭县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农民朱桂武,带领儿子朱伢子和附近几个农民,在为建新住房挖地基。当挖到一米深左右时,忽然“当”的一声,朱桂武的锄头碰到了硬东西,他好奇地扒开土层,一只暗黑色锈迹斑驳猪模样的家伙呈现于眼前。大家立马围过来察看,个个目瞪口呆。倒是上过中学的朱伢子有见识,断定这是一件国家文物。 消息很快传开,来朱家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傍晚...
最近,有市民在天府新区锦江绿道边发现山崖上有很多洞窟,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这是近期已经发掘完毕的一处东汉-六朝时期崖墓群,共有200多座墓葬,规模之大非常少见。昨日,记者站在已经发掘完毕的正兴镇崖墓群所在的山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穴环山分布,颇为壮观。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该考古现场负责人潘绍池介绍,此次发掘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发掘崖墓数量超过200座,分布时间从汉代到六朝,历时...
这对用于镇墓的武士陶俑,原出土于内蒙林西的金代墓葬中,从陪葬品的规模判断,墓主人可能是在公元1120年金兵攻打辽上京时战死的一位将军,不知何故,这对陪葬的武士俑在上世纪初竟流落到西宁后被一古玩商所收藏,现陈列于他的店铺中,供人欣赏。 这两个武士彩陶俑,通高85厘米,宽30厘米,头戴女真族人传统的发冠,身披胄甲、双目圆睁,两拳紧握呈持兵器状,脚踏草原的神兽雄鹿,一副好战的神态,不禁使人联想到千...
1月16日,“鉴镜知古——绍兴出土铜镜展”在海盐县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海盐县博物馆与绍兴柯桥区博物馆联合主办,引进展出绍兴地区出土的80余面铜镜,利用实物与展板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从战国到清代不同历史时代表性镜种的集中展示,展现了铜镜在青铜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熠熠光彩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出土铜镜展览将持续至3月15日,届时将与馆内在展的张元济先生后人捐赠文物展和基本陈列“海盐•嬴政二十...
记者近日从省文物考古所获悉,武威亥母寺遗址两年来共发掘250余片西夏文献,这是继黑水城、西夏陵、拜寺沟方塔、山嘴沟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西夏文文献后,出土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极大地丰富了西夏学研究的文献资料。 武威亥母寺遗址是西夏时期创凿的藏传密教静修之地,也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藏传佛教遗址。遗址由4个洞窟及窟前建筑遗存组成,面积9800平方米。近两年,省文物考古所清理发掘洞窟两座(0...
记者近日从省文物考古所获悉,发掘于2006年的马家塬遗址,已有5000多件相关文物得到保护修复,其中2017年保护修复文物1400多件。 马家塬遗址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是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被列为“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据悉,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达上万件,保护修复工作艰巨。修复中,技术人员将除锈、脱盐、缓蚀等科学保护方法与传统修复方法结合,实现了遏制病害、提高...
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获悉,2017年1400余件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获保护修复。从出土至今,5000多件相关文物得到保护修复。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发掘于2006年。马家塬遗址是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是“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保护室主任邓天珍介绍,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达上万件。由于出土文物质地差异很大,保存...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长崎县壱岐市教育委员会1月10日前发布消息称,在该市一处遗址发现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弥生时代后期(公元1——3世纪前后)土器残片。在日本记载有汉字的史料中,较为知名的有福冈市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等,此次出土的残片在日本国内的土器中属于最古老级别。 壱岐市教委表示,“这将成为解开弥生时代人们是否理解文字这一谜团的一个线索”。 该土器残...
灶具是专供人们烹煮食物和烧水用的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在“送死如事生”观念的支配下,幻想死后仍能像生前一样生活,于是将实用器皿或仿制的模型器即明器(冥器)随葬。灶的实际形体庞大,故墓葬发现的皆为明器,既有滑石琢磨的,也有青铜铸造的,而更多的则为陶瓷烧制。由于这些灶具明器都是仿照实用器制作的,不少生动的雕塑所形象展示的正是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灶具演变及生活习俗...
2017年12月26日中午,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接到新前街道机关干部电话,称该街道屿新村文化礼堂篮球场工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当天下午,馆领导带领有关人员赶往现场。经过实地调查,该墓前室顶部有一部分已被挖开,顶部拱型砖砌比较明显,现场出土的一块墓砖纹饰呈现两晋特征,初步判断是晋代墓葬。当天晚上,村干部组织村民进行值守。 第二天上午,黄岩区文广新局组织人员来到现场,进一步开展古墓调查清理工作。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