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安阳博物馆的5件严重残损、状如碎片的商代青铜器经过一年多的修复,近日从北京安全返家。9月5日,记者见到了这几件几近完好如初的器物,如今的它们已达到原貌展出的要求。 据了解,安阳博物馆有大批商代青铜器,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时间久远,一部分器物在出土时已残损严重,无法进行展示研究,其承载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受到了影响。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更好开展学术研究...
“西南地区早期冶铁技术是什么样?”“古人类的病理化程度与其他地区有什么差别?”“青稞种植的历史有多长?”……9月2日-3日 ,“中日共同开展西南地区北方谱系青铜器及石棺葬研究合作”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日本札幌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3年的合作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总结。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西南地区石棺葬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核...
9月1日,“2011中国保利•青铜器国宝展”在成都举行了开箱仪式,以国家一级文物神面卣、遂公盨、凤鸟尊为代表的32件西周战国时期青铜国宝将于9月3日至11日在成都进行展出。据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鉴定专家战莉介绍,本次展出的32件青铜器皆为国家一级文物,历史跨度从殷商,到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全部都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历尽千辛万苦,从海外抢救回来的孤品与珍品。其中的就包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3100多...
为全面展示青铜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情况,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大纲》的要求及自治区普查办的具体要求,青铜峡市三普办抽调专人对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认真地总结,负责编制《青铜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普查工作背景、普查工作基本情况、普查成果、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工...
修复前 修复后 在南京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8月,南京博物院传统修复专家余伟先生应邀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对陕历博的青铜器修复工作进行交流指导,并对缺乏传统修复经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场所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修复室。 余伟先生致力于文物修复工作几十年,其修复技法属于传承“梅派”(以重纹饰、细节为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派,以做大型器物修复为特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之后,主要是铜与锡或铅(或锡铅)的合金。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多元青铜实际上一直存在。目前在二里头、甘肃四坝文化、新疆东部等地还发现了含砷(超过2%)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合金的多元性。 二里头文化之后,青铜器所需合金都是经过人为有意配置而成。在精炼青铜过程中,调剂加入锡、铅配置青铜合金。对青铜器合金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锡青铜、铅青铜、铜锡铅三元青铜,锡铅含量均低于...
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多,器物精,形成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明。人类物质文化史的金属时代是从冶炼铜与铸造铜器开始的,而青铜器的铸造对于人类从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上古文明中最突出的技术成就之一。中国青铜工艺有着自己独特的渊源与风格,在合金成分、铸造手段、造型技术等方面表现出独有特性。其本身所反映出的工艺特色,又可以作为青铜器分期断代的依据之一。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
8月29日,洛阳西周早期墓葬考古发掘现场,陪葬品置于棺木内部两端。墓室西南角放置着一整套青铜车马器。青铜爵被发掘出来。日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一处基建工程中发掘一座西周墓葬。值得庆幸的是,该墓葬历经3000余年从未被盗,墓中随葬品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放置在墓葬西南角的一整套青铜车马器非常罕见。29日下午,记者随市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该墓葬的发掘现场:瀍河回族区唐寺门附近的洛阳荣康医院新址...
日前,常州雕刻艺术家汤友常创作的独幅青铜刻画《金和图》已刻制完成,并通过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核准,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独幅青铜刻画”基尼斯之最。 2010年,已连续创下25个吉尼斯纪录的汤友常产生了制作最大独幅青铜刻画为建党献礼的念头,他潜心研究技术,历时一年多时间,经历数次失败才自画自刻而成了这幅长300厘米、宽65厘米、厚1厘米,寓意“构建和谐社会”的《金和图》。图为汤友常在欣赏他的作品。周志明 ...
在南京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8月,南京博物院传统修复专家余伟先生应邀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对陕历博的青铜器修复工作进行交流指导,并对缺乏传统修复经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场所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修复室。 余伟先生致力于文物修复工作几十年,其修复技法属于传承“梅派”(以重纹饰、细节为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派,以做大型器物修复为特点),修复技艺精湛。多次承担重要文物的修复任务,目前...
8月29日,河南洛阳西周早期墓葬考古发掘现场,陪葬品置于棺木内部两端的角落,多为青铜器,包括簋(gui)、鼎、爵、觚(gu)、戈,以及多套车马器,其中不乏鎏金青铜器。 2011年8月29日,河南洛阳文物考古人员在发掘西周早期墓葬中的陪葬青铜器。当日,位于河南洛阳城东荣康医院建设工地的一个西周早期墓葬被发掘完毕。虽然墓葬形制较小,但考古发现该墓葬历经3000余年从未被盗,随葬品比较完整,其中出土...
修复前修复后 在南京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8月,南京博物院传统修复专家余伟先生应邀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对陕历博的青铜器修复工作进行交流指导,并对缺乏传统修复经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场所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修复室。 余伟先生致力于文物修复工作几十年,其修复技法属于传承“梅派”(以重纹饰、细节为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派,以做大型器物修复为特点),修复技艺精湛。多次承担重要文物的...
因了这种极致而厚重的艺术之美,世界上众多顶级收藏家晚年的收藏方向都会转向青铜器。 虞坚认为鉴赏青铜器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畅快的精神按摩。 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对青铜器大概也能说出自己耳熟能详的几个名字来,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但当进入珠江之畔广州星河湾的青铜器藏家虞坚充满古典韵味的住宅中,亲手把玩馆藏级的青铜器时,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经历3,000多年岁月沉淀后的沧桑之美。 虞坚...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揭示的是先民可怕的猎首遗俗和人殉风气吗? 吴城、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上为何有诸多虎的形象?“虎方”国真的存在吗? 商周先民留给江西人的遗产中,最完美的莫过于青铜器,而其奇异而又诡秘的纹饰和造型,堪称青铜器留给后人最生动的脸谱。此前,江西地处偏中原地区的长江以南的赣鄱流域,一度被史学家误认为蛮荒之地。直到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青铜器惊艳亮相,世人才知道3000多年前的江西,早已...
青铜豆是古代盛肉酱、调味品或黍稷之类的盛食器。它在青铜礼器中的重要性可在“礼”字中体现。“礼”字构造是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一个“豊”即丰字构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构成的“丰”字体现了祭器青铜豆在祈求丰收祭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蟠虺(pán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