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 宣王时期 水器 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今属宝鸡市陈仓区) 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刘肃曾 捐赠 器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 器内底铸铭文: 铭文凡8行111字,记述了作器者虢季...
西周 炊器 传陕西省岐山县出土 高54.6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腹壁斜外张而下垂外鼓,底部曲率较小,近平,下承三蹄足。颈部饰穷曲纹,间饰扉棱,腹部饰波曲纹,足上部饰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器内壁铸铭文20行207字,记述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侵犯周王朝的东部、南部疆土,周厉王命西六师、殷八师前往征讨。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率军参战,俘获噩侯驭方。...
西周 晚期 炊器 传陕西宝鸡虢镇出土 通高38.8厘米 口径39.8厘米 器立耳,敞口,腹下部收敛成圜底,下承三蹄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颈部饰顾首龙纹,龙身曲折。 器腹内壁铸铭文8行79字,记述了某年五月甲寅日,周王在康庙册命南宫柳为“西六师”牧人、场人等职官。“西六师”是西周王朝以西土贵族集团为主组成的军事组织,为周初克商的主力。据《周礼·秋官·司徒》一职,司徒下辖...
西周 周穆王时期 乐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38.5-48厘米,铣宽25.4-27.5厘米,重6.7-20千克 圆甬,有旋,旋上干作方形,腔体较阔,枚、篆间距较大,钲部与枚四周分布乳丁。 钟始见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奏响在当时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飨等活动之中。青铜钟一组数枚,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此即编钟。与音域的发展过程相关,编钟的组成数...
西周 西周晚期 盛酒器 高51厘米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 器颈、腹部内壁铸铭文: 铭文凡21行151字,记述了作器者颂受到周王“册命”。在目前所见出土材料中,对于 “册命”典礼之记录,见于多篇西周时期的金文,其中,尤以颂器铭文所记最为详尽、完整。上列《颂壶》所记之 “册命”典...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3厘米,边厚0.6厘米 此镜为八出菱花形。镜背图案以海波纹为底,起伏的波涛中有一条桅杆高耸的海船正在行驶,船头船尾以及船舱中的人物清晰可见。镜钮上方铸有篆书铭文“煌亟昌天”四字。 宋代海外贸易极其繁盛,传统的对外贸易路线从陆上转移至海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国内看,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由中原转向南方,...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4厘米,边厚0.4厘米 此镜为六出葵花形,桥钮,无钮座,斜立宽缘。镜背双线长方栏内铸铭一行六字“吉州李道工夫”。铭记中“吉州”即今江西吉安,“李道”为店家字号,“工夫”指精细制作。 宋代青铜镜承袭了唐代风格,形态多样,既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也有亚字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和带柄形,但宋镜也发展出自己的...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6.9厘米,边厚0.4厘米 此镜为八瓣葵形,桥钮,镜背左侧有长方形名号字框,内有“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两行十四字。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很多商品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生产,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商品都标明产地和制作者名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湖州青铜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宋代的青铜镜产地主要集中在...
宋 金 长、宽均为7厘米 此印印钮为长方形,上刻“上”字,右侧有阴刻汉字“大定十二年十月”,左侧阴刻汉字“少府监造”。其正面印文为汉字篆体阳文:“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印”。此印为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的官印。大定十二年即公元1172年,是此印的铸造时间。“少府监造”的刻文说明了此印为官府监制。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打击乐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同时出土一套5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依次递减,可以演奏出不同音阶。最大的一件,通高14.4厘米、重0.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7.7厘米、重0.15千克,口内壁铸有“亚弜”铭文。商代晚期,在湖南、江苏、福建、浙江等越人的活动地区,还出现一种大铙,形体高大厚重,最大的高达1米,重200多...
商 车马具 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商代车马坑中出土 轭脚长55.7厘米、宽5.7厘米,轭首高8厘米、上径7厘米、下径4厘米 整器由轭首、轭肢与轭 组成。轭首顶端如菌状,饰夔龙纹,下部为管状体,饰夔龙纹。轭肢为半管状“人”字形体,下部上翘成轭 ,末端附扁圆筒形体。 青铜轭,青铜器铭文中称之为“金轭”,包在“人”字形木质轭体外侧,使用时,轭首缚在车衡上,轭肢夹在马的肩胛骨前...
西周 食器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 宜侯夨,西周康王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宜侯夨高15.7、口径22.5、腹深10.5、足径18厘米。器圆体,折沿方唇,束颈,浅鼓腹,圜底,圈足较高且底部外侈呈阶,四兽首耳。器腹部饰两周凸弦纹,其间以“两方连续”饰浮雕式涡纹,间以夔龙纹,器圈足饰两周凸弦纹,对应四兽首耳处...
西周 武王时期 盛食器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 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 铭文凡4 行32 字,首字“珷”,是“周武王”之“武”的专字,铭文所云“珷(武)征商,隹(唯)甲(子)朝”,即是史载甲子日清晨“武...
英国当地时间4月11号上午10点,也就是北京时间11号下午5点,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据外媒报道,这件“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约合365万元人民币)成交,远远超出了最初20万英镑的最高估价。 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现身英国拍卖行 今年3月,一则“西周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的消息指,这件文物将于当地时间4月11日在英国肯特郡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