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首先从纹饰上来看,多选用来自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缠枝花、双鱼纹、鸟兽纹、双龙纹、双凤纹、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神仙故事等,都是最常见的图案。如清宫旧藏器“莲花飞蝶镜”,环绕镜钮饰一周圆点纹,外围缀以三朵莲花,间饰三只蝴蝶,极具图案化。此类铜镜洛阳附近出土较多。再如“龟鹤仙人镜”,元宝形钮,钮侧有长须仙人端坐,饰背光。钮另一侧是童子献寿图案。钮上有飞鹤,钮下饰龟和花草。纹饰间空...
现场出土青铜器。文物部门供图 村民修建蓄水池时,发现有青铜物件出土。文物部门赶到现场,在地下发现了一把青铜剑及若干青铜车马具,判断此墓为战国时期古墓。 昨日,记者来到发现战国古墓的葫芦岛兴城市碱厂乡朱家村。当地居民王贵余介绍,几天前,工人们在地里修建蓄水池打地基,挖掘到1米多深时,钩机钩上来几块木板,随后有人从土里扒拉出来一个上锈的铜铃,后来又扒拉出来一些带有花纹的青铜器。 当地文物部门接到...
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保护出土文物。成石麟摄 8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和木垒县文物局专业人员在东天山木垒县照壁山乡平顶山古墓群再次获得新发现,在发现整只殉马遗骨的营盘梁东YBM2墓坑内发现塞人遗骨,在营盘梁西YAM2墓坑封土中发现了类似太阳神墓的石裂图案和彩陶罐。 上午一大早,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墓坑内的塞人遗骨进行发掘和保护,为了防止太阳暴晒和风...
日前,马山县一干部职工与村民在该县乔利乡兴科村红水河边发现了一疑似文物,经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专家初步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矛。 据悉,这是马山县第一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改写了岭南无青铜矛出土的历史。4月下旬,马山县文联干部职工黄绍堂与堂哥黄生堂在马山县红水河边的岜盆山修筑墓葬时挖出一把青铜矛。4月27日,黄绍堂将青铜矛无偿上交到马山县文物管理所馆藏。为了弄清文物出土的情况,广西文物保...
大英博物馆本周末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进入青铜时代。大英博物馆的虚拟现实技术合作伙伴是三星,也是大英博物馆提供的第一个虚拟现实访问体验。 这将让游客使用三星提供的虚拟现实头盔,以虚拟现实方式,探索青铜时代特色网站,查看博物馆藏品的3D扫描图像 大英博物馆的Micropasts项目已经开始使用3D扫描,创建扫描对象的开放数据源,并让游客探索藏品过去的用途,这些可以用虚拟现实方式探索的藏...
日前,马山县一干部职工与村民在该县乔利乡兴科村红水河边发现了一疑似文物,经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专家初步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矛。据悉,这是马山县第一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改写了岭南无青铜矛出土的历史。4月下旬,马山县文联干部职工黄绍堂与堂哥黄生堂在马山县红水河边的岜盆山修筑墓葬时挖出一把青铜矛。4月27日,黄绍堂将青铜矛无偿上交到马山县文物管理所馆藏。为了弄清文物出土的情况,广西文物保护与...
青铜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四羊方尊 日前记者从宁乡县炭河里遗址管理处获悉,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志性工程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工程主体已竣工,外墙装饰也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博物馆布展设计和内部装饰设计。炭河里遗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按规划,青铜文化博物馆与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一起对公众开放,时间预计将在明年年底。届时,市民可领略到青铜文化的魅力。 【最亮点】 南中国...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
卧牛山四号汉墓出土三枚铜印 30日,卧牛山四号汉墓的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墓道和墓室底部已经完全揭露出来。整个墓道长20.6米,墓室长11.6米。墓葬中发现了三枚铜质印章。这三枚铜印非常小巧,都是桥型钮印章,每方只有0.8厘米见方,但印章上没有发现印文。考古人员判断,这三枚印章属于冥器,所以没有印文,或者原本有朱砂书写的印文,因为年代久远而消失了。除了这三枚印章之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弩机、车马器、铁剑...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作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惠州市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器。本文采用显微镜、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衍射、显微拉曼等方法对其中一件春秋时期青铜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矛为铜锡二元合金。受酸性潮湿的埋藏土壤环境影响,青铜矛基体矿化严重,表面存在大量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浅绿色锈蚀物和少量以碱式碳...
铜镜是古人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品,亦称“鉴”或“照子”,是我国起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铜器之一。铜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直至清代被玻璃镜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绵延4000多年,其发展的历史纵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铜镜以其仪态万千的形制、神奇瑰丽的纹饰、辞旨温雅的铭文、炉火纯青的工艺、丰富多样的用途而被公认为一朵绚丽的古代物质文化奇葩。 广西博物馆馆藏铜镜近百面,大多为广西本地...
易华在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 “齐家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也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 为期两天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2日继续在齐家文化发现命名地甘肃省广河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齐家文化研究与推广的知名学者易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最新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中国...
近日,宁夏青铜峡黄河铁桥建成56年历史最大规模的修缮加固工程全面竣工,使这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永续利用,树立了宁夏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 青铜峡黄河铁桥是宁夏境内第一座黄河大桥,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铁桥上部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制造的上承式钢桁架梁,下部桥墩采用木桩及铅丝笼块石结构,全长292米。2012年8月,青铜峡黄河铁桥...
由宁波博物馆、宁波市爱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商华周实—宁波市爱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藏青铜器展”于7月24日亮相宁波博物馆。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8月19日。 青铜器诞生于3000多年前,商、周两代为鼎盛辉煌时期。时光流逝,无痕无迹,文物却因各种因素被遗留下来,成为了时光的忠实记录者。刻有兽面纹的青铜爵,铸着作器者族氏的青铜方鼎,层次分明、纹饰粗犷而具动感的鸟兽纹壶……这些与千年时光同行的青铜器,...
凤鸟纹盉 管流爵 伯怡父鼎 展示青铜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勾勒中国历史的恢弘开篇。由宁波博物馆和爱城文化共同主办的“商华周实—宁波市爱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藏青铜器展”从今天起亮相宁波博物馆,共展出36组(44件)商、西周、春秋、战国及少量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藏品。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9日。 不凡身世 马承源生前抢救的最后一套系列珍品 “青铜器我们之所以叫它礼器,是因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