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60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跨越两个世纪,历经50余载,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于在2014年12月全线竣工通水,顺利实现了毛泽东同志“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全面完成了重大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工程——引水渠和渠道闸陶岔工程位于河南邓县,在文史资料《印象邓州》中,对邓州人在南水北调过程中战天斗地的艰苦施工是这样描述的…… “十万大军”奋战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3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河南省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成果,由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主办的“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正在郑州博物馆举行。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为保证工程进度,河南省组织人力物力在工程沿线369处文物点进行了为期10年的文物考古发掘,抢救保护10万余件珍贵文物,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多项发现...
1日(2018年1月1日),“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建强,副市长刘东,市政协副主席吴晓君出席开幕式。 由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此次展览共展出遗址70个,展出中线干渠在河南所流经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和安阳八个地市出土的精品文物3800余件,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全...
昨日,“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建强,副市长刘东,市政协副主席吴晓君出席开幕式。 由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此次展览共展出遗址70个,展出中线干渠在河南所流经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和安阳八个地市出土的精品文物3800余件,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全面展示了源远流长、辉煌...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地面文物保护与专项验收,10月19日至21日,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检查组赴丹江口库区检查督办南水北调工程地面文物保护工作。 南水北调工程启动以来,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文物局总体部署,湖北省文物局在全面实施丹江口库区地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同时,加快推进22处地面文物保护,通过月报的方式督办地面文物保护进度,重点对11处搬迁保护的地面文物拆迁、复建选址与复建方...
河南省在过去9年相继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丹江口库区和受水区地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发现不断出现,还出土了10万余件珍贵文物,许多文物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破解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一部绵延不绝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天然“地书”被渐次打开。河南是南水北调文物抢救保护的主战场,需要考古发掘和搬迁的文物点369个,占中线工程文物保护...
2005年至2014年,河南省圆满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和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364个文物点的田野发掘任务或搬迁复建工作,出土各类文物约10万件(套)。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物点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此次发掘的文物点,时间跨度长,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新石器时代,先商、商、西周、战国、汉、北朝、唐、宋等历史时期,时间延续达数万年;文化内涵丰富,既有...
近日,省南水北调办(局)副主任(副局长)郭新明在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的陪同下,检查了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引江济汉、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最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地跨我省荆州市、荆门市、潜江市、天门市,穿越江汉平原腹地,文物较为丰富,因此,文物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自2009年工程启动以来,省南水北调局与省文物局签订汉江中下游治理...
作为水源地及主要受水区,河南省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至关重要。2014年12月15日,河南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如今5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渠备受千万国人瞩目的清水,情况如何? 河南省政府18日召开专题会议,回顾总结河南南水北调工作成绩,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了解这项世纪工程的现状及不为人知的建设成果。 供水:河南受水2.9亿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一半 截至5月1...
未通水时,他就呼吁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通了水,他第三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进行呼吁。全国政协委员、丰乐园实业集团董事长、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立项。 今年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时,宋丰强关于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的提案标题上,用了一个“再”字。据了解,中央相关部委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已将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南岸孤柏嘴作为南水北调博物馆最佳...
春节期间,到安阳博物馆参观《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成为安阳百姓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从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三)安阳博物馆开馆后,到2月24日的放假时间段,每天参观人数都在10000人次左右,短短4天时间,展厅内可谓游人如织,观众超过4000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9000余人次。 《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以来,引起了安阳社会的广泛关注,特...
一个旨在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中华大地上破土兴建,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新的千年中一项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工程。南水北调的东、中线工程穿越地区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和中华文明繁盛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工程建设将涉及到的文物点多面广,价值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文物保护工作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
2015年2月4日,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巡视和支线考古项目发掘资料接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组验收,全部通过验收。接受验收的9个项目分别是巡视工程的杨村遗址、王门墓地、王门遗址、王门窑址;支线工程的王门墓群、小毛冢墓群、南宿墓群、焦田庄墓群、固村墓群。 专家组听取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巡视及支线考古项目的总结报告,从各项目的文字绘图资料、影像资料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检查,给...
在安阳博物馆展览的《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2个月以来,先后有超过2万名观众前来参观,特别是元旦假期,参观人数近5000人次,远超安阳博物馆往年同期参观人数的最高历史纪录。 本次展览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文物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展览调集了原来分散存放在各考古发掘单位的各类文物6000余件,按照南水北调工程由南而北的流向,对库区及干渠沿线南阳、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