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嵊州市城南小学的小学生正在吟唱“越韵古诗”项菁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28日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城南小学,伴随着悠扬婉转的越剧音乐,18位小学生正用越剧竺派唱腔吟唱《静夜思》,声音甜润、情态活泼。 图为“越韵古诗”音像教材 项菁 摄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113年来,越剧不仅遍布乡村老戏台、激荡都市大剧院,还“跨界融合”书法、古诗、游戏、微电影等,呈现出传...
“山清水秀石牛湾、喜事一桩处处传,贫乡娶得富家女、全村上下笑开颜。”70岁高龄的吴燕城舞着折扇迈着碎步、轻声哼唱着欢快的采茶小调,且歌且舞。 虽然已是70岁高龄,但吴燕城依旧舞姿优美、步伐轻盈。李凌摄 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人,吴燕城虽年事已高,但仍秉承着对采茶戏的热爱,时常前往粤北南雄、曲江等采茶剧团指导新人,期盼着采茶戏再次迎来春天。 ...
今年27岁的兰州小伙宋明尚从201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敦煌,被敦煌莫高窟壁画吸引。高康迪摄 “不少人认为临摹就是照着画,其实不然,画是有‘生命’的,而画的‘生命’就是作画的人赋予的。”27岁的兰州小伙宋明尚2015年大学毕业后去了敦煌,被莫高窟壁画所吸引。 图为宋明尚临摹的莫高窟159窟的普贤菩萨经变画。高康迪 摄 2017年,宋明尚在微博上发了几组临摹的敦煌经变画,同样喜...
图为痘姆古陶的创新产品。夏莹摄 陶器,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在被誉为“皖西南陶器之乡”的痘姆乡,仍保留着六千年前的手工制陶技艺和龙窑烧制技艺。 痘姆乡位于安徽省潜山市,据了解,当地因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沉积了大量优质的天然陶土和丰富的松木燃料,具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由于地势南高北低,该地也利于建龙窑。 图为痘姆古陶的古龙窑。夏莹 摄 痘...
3月2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主办的“潇湘砚语—湘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将在长沙盛砚博物馆举办。 吴笠谷会长寄语: 早春二月,春暖花开,一场砚事盛会即将在长沙盛砚砚台博物馆拉开序幕。可以预期,这个活动某种程度上将会对古代“湘砚”的学术研究和当代“湘砚”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湘大地,钟灵毓秀,孕育了丰富的砚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30余...
2019年3月20日,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上凉州“攻鼓子”非遗文化课。钟欣摄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20日披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凉州攻鼓子”在甘肃武威通过成立校内社团、开课等方式“校园传承”取得良好成效,破解因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使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的该项非遗文化面临的“人亡艺亡”的传承瓶颈。 图为专人教学生凉州“攻鼓子”舞步和阵法...
焦家遗址出土的玉器 西汉陶击鼓俑。危山兵马俑坑出土 西汉鎏金青铜当卢 洛庄汉墓出土 清代《玉函山房辑佚书》木刻雕版 济南章丘是山东地区文化发展脉络最清晰的古文化中心之一。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章丘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来文明薪火相传,形成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乃至商周先秦文化、汉文化序列。走进章丘区博...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继去年摘得中国舞蹈届最高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后,受第四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之邀,首次来京进行全本演出。醒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民间舞蹈,每逢节庆活动或重大事件,必有醒狮助兴,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是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醒”为神,以“狮”为形,该剧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为故事背景,以...
佟红梅在《斩秦英》中扮演的银屏公主剧昭。钟欣摄 “10岁时,第一次看县剧团演出,便被深深吸引。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追随剧团。几年的摸爬滚打,主攻青衣、老旦。”近日,甘肃秦腔表演艺术家佟红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起源于三秦的秦腔戏曲,自古迄今盛而不衰于中国西北地区。因与陕甘人方言发音有关,秦腔唱腔多是深厚悲凉,足显西北人的厚重与粗犷。 佟红梅与学生合影。钟欣 摄...
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鲁绣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的工作室内,悬挂着10余幅鲁绣作品。孙婷婷摄 一根2厘米长的绣花针,或穿上几缕丝线,或穿上经过染色的头发,游走在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鲁绣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手中,在一层几近透明的衬布上穿梭。徐秀玲穿针引线,变换着齐针、三套针、打籽等鲁绣针法,40余年间,她绣出近200余幅以中国名画为题材的鲁绣作品。 16日,记者在山东省济南市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看到...
刘惠斌的《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金奖范丽芳摄 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刘惠斌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彩塑手工艺品,摊煎饼、烤红薯、炸油条,这些用泥巴做成的带着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和它们不同的是,《屈原》的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为主,废物再利用,这是一种对新材料的尝试。”刘惠斌拿起一件作品介绍道。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城传统...
制作皮影张卉摄 鼓声弦乐响起,斑驳的幕布在灯光照射下,逐渐泛黄。项翠萍和父亲项玉山打开皮箱,取出皮影,双手灵活操控着,台下观众不时发出喝彩。浙江安吉大河村,正上演隽永故事。 项家皮影戏 张卉 摄 76岁的项玉山,是“大河项家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清光绪二年,其祖辈挑着两口皮影箱,从河南迁至浙江。项家皮影戏班自此扎根,代代相传。 项翠萍在表演皮影戏 张卉 摄 ...
张静木雕作品《长亭送别》。受访者供图 “木雕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文化内涵的积淀。”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木雕工作室,采访了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木雕的传承人张静。 木雕作品《像风一样的女子》。受访者供图 今年51岁的张静18岁开始接触木雕艺术,师从老一辈木雕艺术家邓道航。1986年,张静带着其粉笔雕作品走进了时任武汉工艺雕刻厂木雕总设计师邓道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3月7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无锡运河之光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承办,召开了学习贯彻《规划纲要》座谈会。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关的政府、高校、企业、文博单位、社会组织、媒体等...
3月9日,采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刻水印工艺,复刻吴湖帆旧藏宋刻孤本、已完成的24块棠梨木版及红印本《梅花喜神谱》册页在南京中山陵园云几·紫金山茶馆青山隐隐堂亮相。当日,云几·纸上行旅《梅花喜神谱》复刻艺术展作为“2019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文化活动之一,为梅花节献上了一场代表江南文脉精华的传统艺术盛宴。 民众体验体验国家级非遗木刻水印工艺。泱波 摄 《梅花喜神谱》是一部专门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