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邵传付在回忆学舞洋蛇灯的日子。夏莹摄 “出灯咯”,一声吆喝,便召唤出了一条“长蛇”。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包公镇,洋蛇灯自明代中期流传至今,74岁的邵传付是该县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传承人,如今却身患尿毒症。 据邵传付介绍,大邵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的一个传说。“相传600多年前,一条巨蟒在兵乱中救了邵姓婆媳,邵姓后代为纪念巨蟒,扎制洋蛇灯舞弄,每18年舞一次,每次蛇灯增加...
“北京的老字号书店具有鲜明的北京印记,但在人们阅读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和网上销售渠道不断冲击的今天,老字号书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丰富中轴线文化内涵、老字号书店创新发展等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建言献策。 北京市政协委员马一德表示,在旧城改造中应充分挖掘运用人文元素,传承优秀文化,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将细如竹签的麦秆切开、烫平、抛光处理,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按照画好的图样裁剪、上色、装裱,原本是农作物废料的麦秆经过冉艺飞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甘肃省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麦秆画源于草编艺术,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已有上千年历史。 冉艺飞介绍,麦秆画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制作时要将麦秆切开、压平、熨...
青年传承人正在刻制年画的木版。钟升摄 年关将至,15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内,5人的青年传承人团队正埋首于年画的制作中。今年开始,他们将登上传承的“主舞台”。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每逢春节,苏州家家户户都会贴上一幅桃花坞的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已交到新生代的手中。钟升 摄...
北京市人代会今天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 ,北青报记者从各团小组审议会上获悉多区建“非遗传习所”展示传承。 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珐琅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钟连盛展示景泰蓝制作 按照大会议程安排,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将审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的议案。...
第二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暨“致敬致远舰”特展开幕式。周建平 摄 文物是传承历史承载民族精神的物质根本,考古是发现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2018年,我市考古工作者组织开展配合基建考古调查项目62项、勘探与发掘项目33项,取得丰硕成果;大榭史前制盐遗址获评中国考古学最高质量奖——全国“田野考古奖”二等奖(2016-2017年度),这也是宁波地域考古近20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二等奖,标志着...
袁秀莹老先生带领民众体验剪纸艺术。钟欣摄 “窗花剪猪招财富;壁上画虎镇鬼神”。1月12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华巧女”袁秀莹大师剪纸作品传承展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32号举行。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钟欣 摄 此次活动由柘荣县文体和旅游局主办,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和柘荣县袁秀莹剪纸艺术馆协办,柘荣县文化馆和福州简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中国剪纸2009年被联合国科...
闽南古厝“美容师”郭顺忠已经73岁高龄,仍然热衷于“黑金推、沥金画”这一传统彩绘技艺。陈龙山摄 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郭厝村,始建于宋代的郭氏宗祠已进入翻修的尾声。13日,年逾七旬的民间绘画艺术家郭顺忠正带着徒弟潘家瑜卖力彩绘,“扮靓”闽南古大厝。 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对于“黑金推、沥金画”这一传统彩绘技艺,郭顺忠已了然于心。他告诉记者,这项源于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技艺始于上古时代,应用广...
1月13日,2018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黄小明上榜。 黄小明在颁奖典礼现场。图:黄小明木雕微信公众号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即得到广泛关注。按推选规则,12月19日公布了100人候选名单;12月底,从100位候选人中确定了30位...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唐三彩制品。高铖摄 “过去烧制唐三彩是为了生存,现在则是为了生活。我与唐三彩‘结缘’数十年,以后还将一起走下去。”53岁的李建鹏称,他此生最大的骄傲便是将唐三彩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唐三彩釉彩艳丽,多使用黄、绿、白三种颜色,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与许多古老技艺一样,其烧制技艺面临着失传危机。 李建鹏告诉记者,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要将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
管永双和李云杉夫妇在自己的工作室制作安陶。 站在摊位前,抚摸着心爱的作品,管永双和他的妻子李云杉向记者讲起了“安陶”的前世今生。来香港前,这对“90后”夫妇精心制作了15件作品,花费了近3个月的心血。他们在言谈举止间,处处透着对重庆荣昌这一非遗文化产业的热爱与执著。 同怀此心的还有杨青。作为“荣昌夏布”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人,她期待着夏布这一“天然纤维之王”能装点更多人的生活,能让它通过...
“目前在花脸行当,确实存在人才奇缺的状况。”近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舒桐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说起京剧花脸人才培养问题,他显得多少有些担心。 舒桐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在戏曲界,舒桐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花脸演员,曾得到过多位名家指点,获得过“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表演奖等多项大奖。就在前不久,他又拜京剧大家尚长荣为师,开启一段新的学艺旅程。 舒桐出生在梨园世家,父母原本是中...
2017年初,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驻村帮扶工作组被派驻到金乡县王杰村开展驻村帮扶,济宁市文物局驻村第一书记马荣华和济宁市李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朱宁带着学习和担当使命踏上这片英雄的热土。 王杰村是英雄王杰出生成长的故乡。1965年,23岁的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炸药意外爆炸,为了掩护在场的12名民兵,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留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伸...
刘泥巴在德国汉堡G20峰会上的参展作品兰艳摄 “传承剪纸非遗文化,必须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固步自封。”武汉民间手工艺人刘泥巴4日向记者展示他的剪纸创新作品。 剪纸作品《虎威》 兰艳 摄 今年73岁的刘泥巴被誉为湖北民间手工艺第一人。2002年,他获得“湖北省首届绝技活金奖”。2003年,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20多个国家收藏。 ...
温州博物馆藏品青釉狮形瓷烛台 在温州博物馆的历史厅内展出一件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因为造型奇特,它成了许多来馆内参观的市民的好奇所在。 它自哪里出土?它是用来做什么?它上面堆塑的人物,为何貌似胡人……本期《温州宝藏》栏目,我们为您揭秘它的“前世今生”故事。 -前世传说 重要瓷器堆塑罐 研究“三国”温州社会 这件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是1972年从当时瓯海藤桥镇石埠村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