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绞胎,又称作“搅胎”“绞泥”“透花”,日本人称之为“鹧鸪斑”,西方人称其为“大理石纹”,它是我国唐代制瓷业开始出现的一个新工艺。绞胎瓷器以其变化多端的纹理,自然天成的神韵,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奇葩。 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其制造工序是,先使用白、黑或白、褐、黄色彩的瓷土分别制成泥...
记者从河北峰峰矿区获悉,磁州窑艺术馆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一方金代童子捶丸豆形瓷枕。峰峰矿区文保所所长张林堂介绍, 这方瓷枕上的“童子捶丸图”是一幅反映金代捶丸运动的真实写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更为佐证中国古代捶丸运动与高尔夫运动“源”与“流”关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这方豆形枕长23.5厘米,宽20厘米,高9.5厘米,胎质浅灰,釉色乳白,正面为童子捶丸图,侧立面饰以卷草纹,底部有“...
瓷枕 炎炎夏日,当我们躲在空调房里逃避高温时,你是不是想过这样的问题: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在泰州市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件古人纳凉“利器”——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它形似如意,为宋代瓷器,至今已有约千年历史,如今看来,它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然而,它所蕴含的造型以及绘画艺术的美却随着时间沉淀了下来,让人惊叹。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该瓷枕名为“白地褐彩六角形镂空枕”,为宋代瓷器,长19厘米、宽10.1厘米、高9.3厘米。1986年在泰州航海电器厂出土。瓷枕呈六角形,其中一边为弧形,整个造型前低后高。枕面有三排褐彩朵梅纹,每朵梅花由6个褐色小圆点组成。枕前后壁分别镂空卷草纹和如意纹,枕面四周和枕身装饰褐色点彩。瓷枕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发黄,釉不及底,底部露胎,胎质洁白坚致。它将镂空、点彩和刻画几种装饰手法完美地结合,既是一件实用...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此,《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季纳凉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按用途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样式,也有塑成孩儿、卧女等人...
80件磁州窑瓷枕21日亮相河北博物院,集造型、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瓷枕,带观众品味“枕”上风雅。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窑场位于河北省南部。这里古属磁州,故名“磁州窑”。陶瓷枕始于唐代,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瓷枕除了随葬外,更多为夏季午休纳凉之用。 此次展览所展瓷枕分花鸟虫兽、人物故事、诗词文字三大类别,以河北本地磁州窑产品为主。磁州窑于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所产瓷...
宋 辽 生活用具 长20厘米、宽12.4厘米、高15.8厘米 瓷枕作马鞍形,空心,枕面椭圆,周身施和,釉色所呈花纹同玳瑁背上光滑的花纹极其相似,故名为玳瑁釉瓷枕。
五代十国 十国 吴 生活用具 195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玉带河王氏墓出土 长17.8厘米、宽12.5厘米、高10.4厘米 此枕呈长方形,枕面中间稍凹,两端稍翘,釉色柔润,白中泛黄,四个侧面均有长方形开光,枕面刻划牡丹纹。造型朴素大方,刻划简单洒脱。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它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流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元以后渐衰,它分为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釉、黑釉枕等。造型由最初的箱形枕和兽枕逐渐发展为人形枕、象形枕、脉枕等等。我国南北窑场普遍烧制陶瓷枕,而以北方为盛。河北磁州窑是烧制瓷枕最有名的窑场,其产品种类繁多且质量精到。 笔者藏有一件宋磁...
250件唐代贡窑瓷器6日首度亮相中原,其中,与大英博物馆馆藏瓷枕“同款”的残片也首度现身,引发关注。 当日,名为“窑火神工--鲁山段店窑陶瓷精品展”的展览在河南博物院启幕,展览汇集段店窑代表性陶瓷器250余件。 史料记载,河南鲁山段店窑被称为唐代贡窑,中国名瓷汝瓷、钧瓷之源。该窑址创烧于唐,历经宋金,而终于元,烧制瓷器历时数百年。 主办方称,此次所展文物年代跨越唐、宋...
巩县窑是一处唐代窑场,其窑址在河南巩县的小黄冶、铁匠村及白河乡三处。它既烧白瓷、黑瓷,又烧三彩,以及黄、绿、蓝等单色釉陶器。它始烧于隋而盛于唐,研究表明,洛阳附近的唐三彩应是巩县窑的产品。其器物有碗、罐、瓶、尊、枕、烛台等,而枕有三彩枕及绞胎瓷枕两类。巩县窑黄釉绞胎扁方形枕晚唐。 此枕充分体现了巩县窑的绞胎工艺。绞胎又称搅胎、绞泥。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
■寿州窑及其工艺 寿州窑是唐代的一大名窑,它以出产黄釉瓷而著称。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寿州瓷黄”,将其列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 它始烧于六朝、隋,盛于唐,历时二百余年,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官镇的管家咀、马家岗一带,范围长达三公里,旧属寿州,故名。 寿州窑瓷器的黄釉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釉下普遍施有一层细腻的化妆土,釉面光润,开片细小,由于普遍采用蘸釉法施釉,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
■定窑及其工艺特色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邢窑之后著名的白瓷窑场,窑址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这里唐宋属定州,故名。它始烧于晚唐,而终烧于元,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了。 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和褐釉瓷器,即文献中所称的“绿定”、“黑定”、“紫定”。定窑白瓷白中带乳黄,俗称象牙白,积釉处多有泪痕。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因多叠压覆烧,故...
二十世纪以前,用惯了布料软枕的人都以为唐宋时代的瓷枕是殉葬之物。一九二二年,考古学家在被黄河掩埋的北宋巨鹿城发现一居住遗址的火炕上摆放着瓷枕,有的还用墨书在枕底书有“新婿”之类的字样。到这时人们才确信一批批硬邦邦冷冰冰的瓷枕不是什么明器,而是宋代人床榻之上的寝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独具慧眼的陈万里先生,从传世的瓷枕中挑选四十方,编成《陶枕》一书,瓷枕始有专著,并得到社会的重视。继陈万里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