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一个划时代意义。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精美成熟让人惊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也放出异样的光彩。元釉里红的存世量稀少。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而有自身的装饰特色。由此而言,不少资深的收藏界人士都认为,元釉里红的价值是可以与元青花的价值相媲美的。 何满光先生珍藏的此罐为典型的元代卵白釉,釉色滋润,白中微泛卵壳青...
众所周知“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即陶瓷之国。顾名思义与陶瓷的发明有关。陶瓷使人类告别了“饮毛茹血”的时代,进入“鱼羹稻饭”的文明。热爱陶瓷的帝王不少,对瓷器礼赞有加的首推乾隆,如咏青瓷和白瓷诗云:“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识云气勇生于胆,此是武阳面白时。”我国瓷工虽南北互仿,色彩丰富,但总体“南青北白”,以越窑青器和定窑白瓷而著称于世。 钧窑之窑变红釉器的诞生,宛如青白色瓷林升...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而元代的统治者尚白,只有汉民族才尚红。为什么它会出现在元代?这是笔者学习研究历代瓷器的演变过程才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元代作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上面已经提到。关键是元代的历任君主没有听说和记载过有那一位对瓷器情由独中,这与他们的民俗和个人文化修养有关。因此,元代无官窑不是没有道理。从五代的周世宗开始有官窑“柴窑”到宋代的赵佶的“北宋官窑”以及到后来的明清时期在景德镇设立官窑都与皇帝的喜...
刘凯民,男,1938年生,祖籍山东淄博。毕业于原建材工业学校,后来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高级工程师,2003年退休,曾任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在高级日用釉瓷和艺术釉领域有独到的造诣,曾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0多年来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2项,1991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
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古陶瓷的基础上,神垕镇的陶瓷匠师继承和发扬古代传统艺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恢复并进一步发展钧瓷生产。1963年,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开始着手研究钧彩釉瓷。1967年,钧美一厂成功研制出五十多种钧彩釉,如丝毛釉、黑花釉、棕花釉、玉石青釉、斑点青釉等,并投入批量生产,受到购买商好评。这...
外形描述:此三足炉高9.5厘米,盘口,直颈,鼓腹,裸足。 整器虽不高大,但其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规整庄重的气概。釉色呈天蓝色,渗透出一些紫红色。这是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它的口部边缘清晰可见黄棕色的胎质,这是釉从上往下自然流淌的结果,在其底部露出足部的部分,可看到其釉层相当的肥厚莹润。 收藏小常识: 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位于河南省禹县。钧窑有两大特色,...
在宋代瓷器中,钧窑瓷尤以其美丽新颖的釉色引人注目。这件钧窑盘,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质肥厚,具有乳浊不透明感,有如荧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釉色之美,备受人们的青睐。钧窑盘,北宋日用生活器皿,埋藏地下逾越千年完好无损。其高3.5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5厘米。敞口,浅腹,厚底,圈足。盘内外壁均施天蓝色乳光釉,釉质肥厚莹润,呈现鲜亮的蓝色光泽。口沿一周和底部圈足均涂有一层橘黄色汁,黄蓝相间,上下呼应,...
该小碗是北宋晚期钧瓷在正式批量生产前试烧的釉色窑变样品标本,目的是检验一下釉浆配料是否能达到理想的釉色效果,反映了古代河南钧窑生产工序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小碗高3.7厘米,口径8.6厘米,圈足直径3.5厘米。碗内有护胎酱色薄釉,碗壁点涂三块不同釉色的钧釉彩斑;碗外露胎无釉,胎色黑灰,并刻写着“二”、“八”、“十”汉字数码,每个数字相对应在碗内都有一块釉斑。深蓝色钧斑的反面(碗外)刻写着“二...
“虽有家财万贯,不及钧瓷一片。”清末民初时一件宋钧窑器可值数十万银元,现在你即便出得起这个价,也买不到了。手中有的更是不轻易出手。“宋钧”和“元钧”尚且如此,至于“唐钧”就更难见到了。查相关图书,仅《中国陶瓷》“钧瓷史”一节指出:“在已发现的100余处窑址之中,其烧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下限则晚到元代……”,也就是说唐代也有钧瓷。我见到二件瓷器,初步判断是唐代钧瓷,理由如下:首先它不是仿品。因为现代...
钧窑在宋代与汝、官、哥、定窑并称为当时"五大名窑",其窑址在河南禹县境内。宋徽宗赵佶曾将钧瓷定为御用珍品,足见其非同一般。钧窑始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续烧,明代停烧,属北方青瓷系统。 钧瓷以釉色取胜,纹饰较少,只在器物的造型上多有变化。如盆类就有葵花式、莲花式、六角式、长方式、海棠式等。其釉色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釉,因为乳浊釉中含有少量铜元素,故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故有"钧红...
古今陶瓷器中,真正堪称自然天成的土与火的艺术品惟钧瓷莫属。钧瓷工艺中没有刻花、划花、印花等任何人工纹饰,所有的美丽表现在其釉色的绚烂变化之中——月白,天青,玫瑰紫,海棠红,以及五彩斑斓的窑变,在窑门开启之前,任何人无法预知即将出现在眼前的是何样色彩。所有的窑变色彩完全是由炉温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 钧窑最早始于唐代。在青瓷白瓷一统南北的唐代,河南鲁山段店窑在不起眼的黑釉、褐色...
宋代钧窑创烧于北宋初期,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地处今河南省禹县境内,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钧台窑也称八卦洞窑。据考古发掘显示,此地共发现147处窑址,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规模相当大。窑址内堆积的碎片有2米多厚。早期烧造的瓷器种类比较乱,除自有的瓷器外还仿烧汝瓷、白地黑花的磁州窑瓷以及影青瓷等。从这点上看,当时钧窑还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基本上是以仿烧其它窑口瓷的民间用瓷。 到了中期,仿造其...
近年来,有学者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神垕烧制的彩釉瓷称为钧彩釉瓷。因为彩釉瓷是在钧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虽然如此,彩釉瓷与钧瓷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那么,其区别在哪里呢? 1.彩釉瓷的釉用基础原料与钧釉基本相同,但所用着色剂的种类却比钧釉多很多。钧釉用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铜,釉色是以紫红为主,兼有天青、天蓝、月白、豆绿诸色;而...
钧窑为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它在唐代的颜色釉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窑址设在下白峪,以烧制黑釉、茶叶末釉和褐黄釉为主,胎体相对厚重,器物内壁满釉,外壁只施半釉,器形多为碗、钵、罐。至北宋时期,由于宋徽宗对于钧窑瓷器的推崇,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用瓷,并诰封“神钧宝瓷”,钧窑自此勃兴。其地域上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几乎遍布北方重要产瓷区,包括临近的临汝、宝丰,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
碗径16厘米,直口微内敛,深腹。底内凹呈鸡心状,宽厚圈足,足墙略外撇,圈足内有乳突状凸起,胎体较薄,胎质较细,胎色土黄,碗内施满釉,碗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层较厚,呈半透明状深天青色,尤其是碗口沿处有两块紫红色斑纹,发色美丽,结合其器型,胎釉、釉层呈色等方面特征分析,应为元代北方窑场烧制的钧窑系产品,且碗无破损,品相,发色完好。市价在3万元左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