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引人关注的唐太宗第三子濮王李泰家族墓群,将因丹江口库区水位升高而被淹没。昨天,正在考古工地的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桂萍电话告诉记者,通过最新考古勘探,他们首次发现了李泰墓外围175米长的围墙。 李泰家族墓群位于郧县城关镇菜园村一组。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调查时,首次发现此墓群。1973年以来,郧县李泰家族墓群已发掘4座唐墓,由墓志铭文确定,墓主分别为第一代濮王李泰及其妻阎婉、长子嗣...
李洲坳古墓发掘现场 1月18日,展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交流最新考古信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南方青铜文明的新发现——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东海之滨的文明曙光——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大渡河畔史前居民的家园——四川汉源县麦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国古代先民的安魂之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商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河南荥阳市关帝庙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北朝贵族的身后世界...
近日,家住务川县洪渡河边的一位老农向媒体称,30多年前,他在河边淘砂时,曾一次挖出数十余公斤箭镞,后来作为废铁卖给废品回收站。 邹回忆,他曾和哥哥将挖到的十余公斤“铁钉钉”背到县城的废品回收站,当作废铁卖掉。几天后,务川自治县文管所的干部找到他,他才知道卖掉的是古代的箭镞,是文物。于是,他带着文管所的人去了河边,但只挖出了十几枚箭镞。 据了解,箭镞是古代弓箭上的R...
记者今天(4日)从丹阳市文化部门了解到,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人员一个月的考古试掘,丹阳葛城古城址的城墙、城壕均有新发现。 在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探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在城址上选择不同方位、不同的功能区进行试掘。截止到目前,试掘探沟6条,发掘面积355平方米。通过对主体城墙的试掘,考古人员已确定葛城存在于春秋时期的两道城墙,由于建造时间有先有后,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同时,城墙以外已发现...
记者今天从丘浚墓区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在丘浚墓前“理学名臣”牌坊的东侧探方,发现明代建筑遗迹,以及民国时期拜亭建筑痕迹;在西侧探方,出土大量明代板瓦、筒瓦、瓦当,发现大范围建筑物瞬间倒塌遗迹。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说:“我们此次发掘的重点是神道及相关遗迹,牌坊东西两侧的建筑基础遗迹实属意外发现。” 据本次发掘工作的执行领队王大新介绍,从东侧探...
12月3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对乌兰察布市明长城进行长城资源调查时,新发现两段明长城。 这两段明长城一段位于兴和县,长8.64公里,另一段位于丰镇市,长30公里。在此次长城资源调查中,考古人员共调查长城约320多公里,烽火台106座,相关遗存3处,记载长城具体兴筑时间的石刻1处。据了解,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由于长年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长城本体及其附属设施总...
连日来,在龙口芦头镇的东晋古墓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又挖掘出一座西晋时期的残墓和一处汉代的陶窑遗址。其中,在一座东晋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完整的东晋墓葬随葬白陶器九件组合。 记者在西晋残墓前看到,整个墓体呈椭圆形。龙口市博物馆馆长蒋惠民介绍,古墓里面出土的砖上写着:泰康七年九月十一日,这一年是公元286年,属于西晋时期,而以往在胶东地区把这种类型的古墓都看做是汉代墓。在东晋时期,胶东半岛是十六国...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文体局了解到,近日,为配合“辽代大遗址保护工程项目”而进行的测绘工作队在测绘到辽庆州时,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发现一件汉白玉大型经幢。 据了解,这件经幢是经风雨剥蚀才暴露地表的。此前曾在此周围立有一件“陀罗尼”汉白玉经幢,因屡遭破坏,已于1981年秋运至巴林右旗博物馆保存,但比新发现的这件要小很多。 此件汉白玉经幢位于...
青铜镞 正在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水井遗址青铜戈 位于象山丹城的塔山遗址首次发掘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前日,在塔山遗址三期发掘考古队住地,属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镞、青铜戈、青铜鱼钩和青铜钩等珍贵文物亮了相。 1988年,位于象山塔山南麓山坡上保存完好的古代文化遗址被发现,1990年考古发掘中认定在第七文化层发现红烧土垒砌残墙两堵,距今已有6000多年。国家文物局专家曾为此作出评价:塔山遗址对研究江...
工作人员正在对长城进行测量 昨天,市文物局在对延庆县永宁罗家台村长城进行实地测绘时宣布,长城北京段测绘第四阶段调查全面展开,预计全部测绘工作将于明年结束。此前的测绘中,在延庆县新发现5公里长的石砌长城。 北京长城资源调查始于去年4月,是首次由文物部门与测绘部门合作对北京段长城进行的全线实地踏查。目前,已完成一半的工作,共对231.47公里城墙、577座敌台、108座烽火台和42座城堡进行了野外...
昨天,在“2007年中国·越窑青瓷高峰论坛”上,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蔡乃武提交了《东窑出自上林湖》的论文,用两件新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墓志罐证实:东窑出自浙江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上林湖。 东窑是我国古代有文献记载的一代名窑,被认为是五代、宋时期一处烧造青瓷的著名窑址。其形貌品质和地位堪与柴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比肩。但是,由于缺少考古实证,加上文献记载不够...
日前,记者从萧山博物馆获悉,考古专家们对跨湖桥遗址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在7700年前,跨湖桥的先民已经知道利用烧荒筑坝的方式,营造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英国达勒姆大学学者联合研究的成果,其论文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陈中原博士与英国达勒姆大学宗永强博士、复旦大学考古学家陈淳教授合作,在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两年多考古研究后得出了这一重大发现。...
静候千年的唐宋摩崖石刻、留下深深骡马蹄窝的湘粤古道、身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大冠堡遗址……随着首期“湖南文物发现之旅”满载而归,三处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今日也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 在南岳衡山发现的“摩崖石刻”刻在高约三米、宽近六米的天然花岗岩上,共有三方不同字迹的刻文。其中最大的一方碑刻占据了石面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首句刻有...
荆州有个熊家冢古墓,是湖北省已发掘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楚国高级贵族墓葬,据说墓的主人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自发掘以来备受关注,最近,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座殉葬墓的时候,发现了一样奇特的东西,让全场的考古人员感到震惊。 考古工作人员对熊家冢墓的65号殉葬墓和72号殉葬墓进行了清理。在65号殉葬墓,考古人员清理出20件精美的文物。 熊家冢考古队李亮:“包括玉璧、玉环、玉璜,还有玉珠...
早在7700年前,聪明的史前人类已经知道利用烧荒筑坝的方式,营造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这是考古学家对我国杭州附近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跨湖桥考古的最新发现。由英国达勒姆大学和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学者联合发表的这篇论文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创造跨湖桥史前文化的,是一支行踪神秘的史前人类。论文作者之一、复旦大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淳这样形容这群祖先:这支人类在迄今约7800年前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