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月22日,记者从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文物专家在获得有关线索后,在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考察发现距今4亿年前古生物化石,这一重大发现表明,距今4亿年前的甘肃武威属浅海区域。 古生物化石现山村 5月22日上午,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振华告诉记者,近日,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五沟村原村支部书记马驯在该村意外发现疑似化石的石头后,向上级部门进行了汇报。5月9日至10日,获得线索的武威市文化旅游...
昨日记者从鞍山市博物馆获悉,截至目前,鞍山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普查试点工作先期考查中,新发现18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新发现的墓葬较多,在某遗址发现辽金瓷片及带有精美纹饰的青铜器残件,极具研究价值。 据了解,此次共发现的1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包括民居2处,墓葬8处,石棚1处,石刻1处,窑址1处,庙址2处,烈士墓1处,聚落址1处,古井1处。同时复查不可移动文物6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析木...
日前,池州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在江口办事处王振宇、董慧珍、方辉的陪同下,在贵池区江口办事处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一处铁路路基。 据了解,该铁路路基位于今江口办事处江口村,始建于1910年前后,分上下二段,全长各五里左右,主要为运输煤炭所建。据称江口馒头山自古以盛产优质煤炭著称。根据《池州府志》记载,这里的无烟煤早在明代便已经开采。为了防止当地人滥采乱开,明代地方长官史可法曾下令禁开石炭(煤)。清代李鸿...
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古人员近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东西近200公里、南北纵深60公里的阴山山脉上,新发现遗存的大量稀世阴山岩画。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此次发现的阴山岩画达千幅以上。岩画内容多以动物和狩猎为主,图形较大,画面清晰,写实性较强,绘制手法以磨刻为主。 考古学家推断,这些岩画大都产生于青铜器时代,距今3000年至2000年,对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
普查中发现的一处烽火台遗址 普查中发现的灵佑寺石碑 5月8日,沈阳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孟繁涛表示,第三次文物普查本次共调查走访了33个村,除对14处遗址复查外,还新发现遗址、遗迹12处。 专家透露,在棋盘山地区新发现的辽代城址中,其地表散落有大量辽代布纹瓦片、辽砖、瓷片、滴水,其中滴水的规格较高,只有官署建筑才可以使用,此外还采集到少量明代瓷片,说明此城明代也被沿用。不过,令考古专家...
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历经半年时间,日前完成了对邯郸地区的文物普查工作。此次大规模普查,在邯郸地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计3465处。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邯郸地区新发现的346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遗址989处,古墓葬420处,古建筑1299处,石窟寺及石刻30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40处,其他11处。其中一批较重要的将陆续申报公布为国家、省和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配合第三次全国...
在焦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焦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市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马村区演马街道办事处耿村调查时,发现一块有确切纪年的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供床石刻。这是自2007年10月开始全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的又一件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元代石刻。 焦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市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先后对马村区演马办事处所辖...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4月25日顺利完成了河北省首站———邯郸站的文物普查的任务,在邯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计3465处。昨天晚上,我省文物普查队人员已开赴承德进行普查。 昨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此次普查工作队由我省6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由于邯郸实地文物遗存极其丰富,文物新发现超出预期,故原定于2007年年底前完成的工作,延迟至今年4月完成。 据了解,此次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极大,内...
自开展野外普查工作以来,桐庐县文物普查队陆续发现了一批明代名人墓葬。 俞谏,富春江镇俞赵村人。据调查,墓在文革中被毁,一些石像生、石板等构件被埋于地下。墓地现已改为菜园。此次调查发现了俞谏的墓志铭。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俞谏(?—1524),字良佐,孝泉乡人,少颖异,气宇宏敞,幼学于杨邃庵之门,登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山东长清知县,后历任南京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世宗即位,召谏...
近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禹州新峰古墓群发掘一座形制完整的唐代竖穴墓道土洞墓,出土多件精美文物。 该墓为夫妻合葬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两具人骨架均位于墓室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北脚南,其中西侧为男性,东侧为女性。出土随葬品数量较多,其中陶罐 1件、瓷双系罐 2件、瓷壶 1件、瓷盂 1件、铁勺 1件、铁器 2件,铜钱8枚。其中,双系罐和壶为唐代花釉瓷器,形体饱满,轮廓线圆润...
昨从省市文物部门获悉,各方关注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评,目前已有24项入围,其中,我省十堰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和乔家院楚墓榜上有名,最终结果将于月内揭晓。 据介绍,辽瓦店子遗址位于郧县柳陂镇辽瓦村。由武大考古系从2005年春开始对其抢救性发掘。迄今揭露遗址面积455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以来灰坑近400座,墓葬50多座,出土了卜甲、青铜兵器及16座古窑等珍贵...
笔者今天从省文物局获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文物工作者在武安市新发现2处大型石器加工场、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们分别是白沙坡石器加工场、迂城水库石器加工场、磁山砖场遗址和黑龙滃水库遗址。 白沙坡石器加工场,位于武安市大同镇西马项西南的白沙坡,面积5万多平方米,发现的石制品包括石斧和石凿等。专家推测该遗址为石器的初级加工场,史前先民在该地取料打制加工成毛坯,然后把毛坯带回居住地做进一步的修...
四川大邑东汉家族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在10日发现罕见双面俑后,16日又发现了夫妻合抱俑。 大邑县文管所副所长廖学兵介绍说,这件夫妻合抱俑高约20厘米,与双面俑一样都是黑陶质地,但与双面俑造型中两人背靠背不同,夫妻合抱俑是前胸贴后背,从体态特征判断造型为一男一女,男俑两臂从女俑腋下将其环抱。 廖学兵说:“夫妻合抱俑中一男一女身体紧贴,头部紧靠,虽然看不清面部表情,但从动作上仍能感觉到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