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
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釉里红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地表现画意内容。雍正青花釉里红在绘瓷艺术上的独特风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釉里红表现主题内容 由于釉里红和青花一样都成色稳定,在窑里高温焙烧时准确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绘...
茶叶末釉瓷器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 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深沉凝重,极具古意。雍正,乾隆两朝最为所重,成为宫廷秘釉,仅供皇室珍赏。 最广为流传的是清代寂园叟<<陶雅>>中的这段文辞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
青花釉里红瓷,釉下彩瓷的一种。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瓷器,被视为古瓷珍品。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 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 所谓青花釉 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 ...
绿釉是瓷器的传统釉色之一。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是以铜作着色剂,铅化物为基本助熔剂。汉代已有烧制。宋代已有绿釉陶器和瓷器。 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宋代定窑所烧造的绿釉被后世称“绿定”,为名贵品种。而宋代磁州窑创烧的孔雀绿釉在元代景德镇窑继续生产,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制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黄釉瓷到清代达到顶峰。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其中,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嘉靖以后...
釉下五彩瓷为醴陵所创,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点,需经过选材、制泥、拉坯、注浆、素烧、彩绘、上釉、高温煅烧、校型洁面、焙烧等10大环节、60多道工序,方能成器。 选材:包括选泥、选釉。要求瓷泥黏性更强、色度更白,含铁及其他杂质要少。釉下五彩瓷是高温瓷,要求釉料耐高温,基础釉料为长石和石英,按不同的表现色,釉料配方不同。 制泥:制泥过程精细,注重除铁除杂。水斗(臼)碎泥碾出的瓷泥所制作的瓷坯,在烧制过...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耐人寻味,现分别介绍如下: 1、元代蓝釉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釉料中含有3%左右的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故名。商州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瓷器的青釉较为纯正,六朝时的青釉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宋时青釉臻于成熟。此后因配釉、施釉、烧窑技术不断提高,青釉中又出现了千峰翠色、艾色、粉青、梅子青、冬青等不少名贵品种。宋代五大名窑瓷大多数是青釉瓷。龙泉釉: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内,在宋代民窑...
唐寿州窑黄釉瓷枕 在我国古代很多瓷窑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像灿烂的星光闪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引起了陶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黄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兴盛于隋唐中期,衰落于晚期。寿州窑早期是用还原气氛烧制青瓷,釉色为青白色,...
自2013年春拍开始,高古瓷的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相较前两年有了较大提升。据统计,2013年春拍高古瓷的成交数量达到了2012年全年的成交数量的总和。但由于高古瓷在瓷杂类别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一增长趋势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一些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欧美、中国内地市场的高古瓷成交数量、拍品质量的提高,成为2014年高古瓷迎来行情走高的信号。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藏家、拍卖公司的日趋国际化,以及...
有这样一种书画类工艺品:内容多样,有飞鸟走兽,生动活泼;有人物肖像,惟妙惟肖;有山水风景,清新隽永;还有花草、书法、篆刻等各种题材。乍一看,似乎与普通的纸质书画无甚区别;然而仔细看,我们却发现它是雕刻于瓷板之上的书画,这就是刻瓷。 刻瓷是指在瓷器上以刀代笔雕刻动物、山水、人物、花草、书法、篆刻等各种图案的美术工艺。据史料记载,刻瓷这一民间工艺源于明朝,发展于清代,但是刻瓷作品存世量却非常少。究其...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
一、“孔雀蓝釉”简介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