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釉双系罐,高23.8cm,口径21.4cm,底径13.7cm。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装饰。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釉面莹润光洁,纹饰简练。
青釉四系鸟纽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周,高13.1cm,口径8.4cm,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西周时原始青瓷的...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高19cm,口径19cm,足距17cm。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首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屈家岭、马家滨、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
原始瓷青釉鐎斗,战国,高10.3cm,口径16cm,足距12.5cm。 鐎(jiāo音交)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诗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句。...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西汉,高32.5cm,口径14.2cm,底径13.6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双系,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颈、肩及腹部划有弦纹5道。 此壶造型敦厚古朴,纹饰简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成熟青瓷过渡期的产物。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
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西汉,高35.3cm,口径13.5cm,足径14.3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对称塑贴铺首。壶身刻划弦纹数道。壶外通体施酱黄色釉,釉色浓郁古朴,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鉴,花纹具有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出汉代釉陶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的...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西汉,高31.5cm,口径8.3cm,足径16.5cm。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
青釉刻划弦纹双系瓷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这种青釉瓷器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进步,但与成熟的...
绿釉铺首耳陶壶,东汉,高25.5cm,口径13cm,足径15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对称铺首,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器身刻划弦纹数道。 此壶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是随葬用品。 在我国,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
绿釉凸花狩猎纹陶壶,东汉,高25cm,口径9.8cm,底径10.2cm。 壶撇口,粗颈,鼓腹,胫部渐收,平底。灰白色胎。通体施绿釉,釉色匀净光亮。腹部凸雕狩猎纹,可见林中飞奔的龙、虎、羊等。 战国至汉代的工艺品上流行使用狩猎纹,表现的内容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以及水陆攻战等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汉代的陶器上多采用凸雕的方法装饰这些纹样。 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
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熏香的习俗。到了汉魏南北朝时期,熏香的形式日渐丰富,渗透入上层人士的生活。由于当时玄学、清谈之风盛行,清雅又缥缈的熏香自然受到当时贵族和高士们的青睐,成为他们居家养生、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熏香是把香料压制成饼状,放入造型各异的香炉内焚烧。这时期的香炉大多为陶瓷烧制,涌现出众多让人耳目一新的香熏炉具。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宗...
清乾隆 仿汝釉大盌 “单色釉更接近宋代淳朴美学。”冯玮瑜谈感悟:收藏天青釉瓷器追求的是文人情怀 “如果现在有人跟我说,他有一件汝窑的天青釉瓷器,我想这是一件很难得到公认的器物。”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副会长冯玮瑜如是表示,她有时候说话比较婉转,但在某些节骨眼点上,却又很笃定,这一点也许跟她浸淫拍场多年的经历有关。她说:“收藏天青釉瓷器是一种品位与文化的象征,追求的是文人情怀。” 简介 冯玮瑜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