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已知的65件汝窑传世品中,北京故宫存放17件,台北故宫存放23件,上博8件,流失英国、美国、日本的汝瓷传世品不会超过十件。笔者相信国内的陶瓷专家对这些传世品进行过观察和研究,这批传世品在釉色上粉青27件,印青10件,这种釉色接近或就是虾青色、天青12件。而这12件传世品釉色也并非纯正的天青色,专家和学者观察这批传世品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汝瓷釉下气泡,廖若晨星。"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
豇豆红--铜红釉品种之一。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清末至民国时,有仿品,但很粗劣。 矾红--铁红釉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
窑变釉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变化,因此称之为"窑变".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窑变,如"钧红"是钧窑产生的窑变釉。窑变黑釉便是建窑、吉州窑等工匠有意识地烧出的窑变釉产品。窑变黑釉装饰变化多端、自然美妙、耐人寻味。 笔者一藏友收藏的这只金代茶叶末黑釉窑变双系罐,口径20厘米,高29厘米,广口,丰肩,鼓腹,浅圈足,口底相若,颈部双耳对称...
清雍正单色釉瓷器 中国文物网讯 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仅爱其恬静之釉质、素净之风格,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 单色釉:美到极致是自然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
清雍正单色釉瓷器 中国文物网讯 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仅爱其恬静之釉质、素净之风格,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在...
“北宋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下称“个人藏品”)与“北宋汝窑青瓷天青釉椭圆无纹水仙盘”(下称“台北藏品”),应为同一时期(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产品,它们既有不相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的不相同的效果。不相同之处,“台北藏品”是“无纹水仙盘”,“个人藏品”是“有纹水仙盘”。而相同之处的不相同的效果是,二者都篆刻有“铭文”,“台北藏品”篆刻的是乾隆皇御题诗,“个人藏品”篆刻的是令人猜疑的所谓“铭文”。前者...
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因其色彩斑斓,釉面光滑莹润而深得藏界的垂青。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故称为"窑变。 气质美眉受藏家青睐 窑变釉像不像是一位温婉古典的气质美眉?这位美眉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拍卖场上从来不乏窑变釉的身影,这位气质美眉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价...
高温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石灰釉、石灰--碱釉、长石釉以及盐釉等。中国历代高温釉,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都是灰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尽管中国不缺长石矿,但其资源分布不像草木灰那样每个窑场都有,而且长石矿硬度较高,必须碾碎后才能用,没有草木灰那样方便 (2)盐釉是欧洲于12一14世纪发明的,主要用于炻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釉 (3)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釉是草木灰釉,后来经过改...
千龙品牌上海讯 古今通宝收藏小常识(一百十三) 光洁无瑕 如脂似玉--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
1前言 釉是中国古陶瓷的精髓,那五光十色、变化莫测、精光内蕴的艺术效果莫不来源于釉或釉的衬托,宋代五大名瓷更是"釉"的杰作。釉外观艺术效果的形成,除去化学组成因素外,则依赖于釉的微观结构。古瓷釉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釉的显微结构缺乏定量表征方法,使得某些决定瓷釉外观视觉效果的主要因素不明。 (2)瓷釉艺术外观缺乏完整的定量分析标准及表征方法,通常只有较为模糊的文学或仿物文字,使科学...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
广州藏家陈先生收藏的一对青花折沿碗,经专家鉴定,并非同一时期所生产,虽然器形差异不大,却是一件为清康熙年间所制,一件是光绪年间仿康熙制品,但都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能工巧匠辈出,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精品迭出,瓷绘艺术日趋多样化,尤以青花瓷器彩绘更能体现康熙时期的风格特征。而光绪时期因当朝政权腐败,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退,其中烧制的瓷...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
历明,清仿影青釉,均是薄胎刻印暗花,以明永乐仿影青产品最佳,传世完整器见有一种刻暗花的碗,胎壁很薄,多刻缠枝纹,刻纹中渗入釉汁,使刻纹产生层次变化,此种碗未见一件刻官款的。嘉靖、万历时流行一种小碗、小杯,器口多施一圈酱黄釉,胎壁印荷莲、鸳鸯等纹饰。 窑变花釉是清雍正时期在仿钧釉的基础上新创烧的品种,釉面以红色为主,天蓝、月白、绿、褐,黑等杂色交融流淌其中,其偏红者习称"火"。常见造型除仿古的匜,...
刻瓷,在中国陶瓷的门类中是较为“年轻”的一员,目前最早的刻瓷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乾隆年间在宋代汝窑“洗”上雕刻的刻瓷作品。但刻瓷的市场认知度并不高,其价值被严重低估,尤其是釉雕工艺作品。 最早的刻瓷艺术由于受工具的局限,技法比较单一,只有传统的线刻工艺。如今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逐步发展形成了点刻、线刻、面刻和釉雕四种工艺。前三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需要敷色以显形,釉雕工艺则不然,它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