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20日至21日,世界古都论坛在河南洛阳举行,200余位国内外嘉宾齐聚洛阳,围绕“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主题,共商世界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计。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际博物馆协会前主席汉斯马丁·君特·辛兹,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代表埃尔玛·诺迪共同为论坛揭幕。 论坛开幕式上,洛阳市政府分别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古都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欧洲遗产委...
昨天,“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亮相故宫博物院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展览呈现了来自阿勒萨尼收藏的270余件珠宝杰作和280余件稀世珍品,将持续至6月18日。 展览共分为两部分。在印度高级珠宝展部分,带来了一系列印度珠宝艺术的巅峰之作,总计270余件(组),呈现了从莫卧儿王朝直至现代的印度珠宝艺术。本部分展品中引人注目的藏品众多,其中不乏富有历史意义的皇室珍宝配饰,以及卡地亚等欧洲知名...
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文物局12日签订《关于加强司法文物保护利用、强化文物司法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司法文物保护座谈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对司法文物的保护,不断提升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全国各地司法文物抢救工作,不断丰富法院博物馆馆藏资源,让体现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留得住、管得好、用得活。要推进司法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
充分认识文物的多元价值和多重作用,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文物资源利用途径,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2017年4月12日,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山西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并给出了宋元瓷枕烧造窑场在山西的答案。3天后的4月15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文明守望工程”正式启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一年来,九大项目全面推进,山西特色的共保共享局面正在形...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献,我们一般将夏作为王朝的开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开始的年代被暂定为公元前2070年。但由于处于晚商阶段的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以致国际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殷商时期。 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存在着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忽视了中华文明形成之前还存在着多个区域文明。第二个误区是将中原文明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
3月28日,每周一次的“巡城创文明”志愿服务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走进丽水市博物馆,在感受丽水历史文化的同时,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丽水“文明之城”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18时,来自多家单位的志愿者分成两队,从市行政中心出发,路上一边捡拾垃圾,一边文明劝导,向着丽水市博物馆前行。 7000余平方米的展厅、种类多样的陈列展品,展示着丽水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文明守望工程’实施一年来,九大项目全面推进,山西特色的共保共享局面正在形成。”山西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说,到今年2月底,通过“巨手擎”项目,山西企业和社会人士认养或出资修缮文物建筑35个。 山西文物遗存丰厚,拥有地上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仅靠政府无法完成这些文物的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物遗产,实现“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并重,对山西这样一个文物大省来说...
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山西省文物局与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文博栏目《文明守望》将于本周六晚开播,该栏目旨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热情,将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引向深入。 山西是文物大省,文物建筑分布点多面广、地上地下遗迹众多,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国有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文物资源丰厚,保护任务繁重。 山西广播电视台台长、总...
“丝路文明艺术品民间收藏展”日前在天桥艺术中心开幕。 本次展览共有展品175组285件,分为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文明、大美犍陀罗、圣经宝典、古陶与瓷器、天工萃珍与盛世辉煌六部分。展品涵盖金、银、木、瓷、玉、琉璃等多种材质,涉及社会、经济、艺术、生活、宗教等诸多范围。其中既有带有古华夏、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符号的器物,也有体现古丝绸之路文化融合借鉴的展品;既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红山...
2017年3月11日,《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正式下发。一年来,这项工程的九大项目正循序推进。昨日,在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进展情况暨大型文博栏目《文明守望》开播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介绍了我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取得的成果,势头初显,依然在路上。 运行一年,文物建筑认养35项 山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134...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坚持“四个自信”,3月25日,艺术教育中心特邀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王巍教授作客我校“南山艺堂”,为全校师生送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报告在友谊校区材料学院3楼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台炳龙主持,材料科学与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教...
2017年10月1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庆92周年之际,“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在故宫之“端”——端门数字馆全新亮相。这是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又一次创新呈现。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21世纪最时髦的技术,改变的不仅是未来,在被称为“最古老的研究”的文物与博物馆界,感受到的变化可能更加显著。 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加万团队历时...
如果要问中国近些年的史前考古有什么重大发现,相信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人们把这座兴盛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规模大于良渚与陶寺、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的城址称之为“石头上的王国”。它的横空出世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2013年,石峁遗址在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与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等共同获得“世...
3月20日,“中华文明高校行—《兰亭的故事》全国高校巡展”第三站走进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共展出以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核心实物展品30余件。 巡展活动现场,之江学院师生还着汉服诵读《兰亭序》,并进行了现场花艺、茶艺表演、书法体验等。 记者 赵炜 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