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青花上的植物纹十分发达,虽然基本上可以在唐、宋以来的传统图案中找到渊源,但仍然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其中“阿拉伯式花纹”的意味。所谓“阿拉伯式花纹”,在世界艺术史上专指那些以柔美的曲线为主,有规律地展开蔓延状的花、果、叶、草等植物图案,它们或为主纹、或作地纹填充于空隙,共同构成一种复杂、华丽、有强烈装饰效果的花纹。在伊斯兰世界,这种程序化的花纹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器皿、建筑、绘画乃至书籍装帧中。 ...
明代永乐与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政局稳定,城市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包括瓷器在内的手工业生产的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御窑厂烧造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也是明清青花工艺的典范,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
自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了上亿元的价格后, 元青花瓷器更加受到欢迎,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受热捧的宠儿。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这么珍贵?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我们应该怎样收藏元青花呢? 青花瓷是釉下彩绘瓷,是世界上最著名和瓷器史上生产数量最大的品种。 元朝时期,米纳依彩绘陶器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传到了我国内地,为景德镇制瓷艺人掌握,烧出了纯深蓝色的霁蓝釉和闻名世界的精美的...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根据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鉴别认定出一批至正型青花瓷,同时他还认为,元至正到明永乐、宣德时的瓷器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瓷器便是洪武风格,并据此分离出一些洪武青花釉里红瓷。他这种鉴定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然而,由于国内传世和出土的此间完整器屈指可数,带款器、官窑器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一些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因为较多地具有所谓的至正...
本人收藏了一件秋香壬申青花罐,初步认定是件唐代原始青花瓷器。该罐高14.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是一件较有唐代特点的小罐。据分析,很可能是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瓷制品。河南巩县窑是唐皇家族的官窑,生产的陶瓷器工艺精细,品种繁多。 从此罐的胎质来看,胎质黄中带灰,有很多黑小点和火红色胎斑,胎身很薄,圈足浅脚,凸底无釉。胎质粗而坚硬,声音清脆明亮,与许多唐代青瓷瓶一样,是经1200℃...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27.8cm,口径7.7cm,足径11.7cm。 壶撇口,细长颈,斜肩,丰腹,下部饱满,圈足。一侧置长流,流与颈间连以横片。另一侧置曲柄,连于颈、腹之间。通体青花装饰,口沿下饰回纹,颈部自上而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绘菊花纹和山茶花纹,近足处绘莲瓣纹,流及柄均绘缠枝花卉纹。壶附盖,盖面绘缠枝花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造型优美...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的时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石“一元配方”改变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并在青花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的存世珍贵,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更是受到了世人的收藏兴趣。 器形与胎质:短颈圆口,上腹外鼓至底微内敛,器身颈部附贴塑狮首、象首各一对。此瓶采用分段制作,胎内壁颈部有...
青花,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釉下蓝”、“釉里青”、“白釉蓝花”。先在瓷坯上用钻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置于120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而成。呈色稳定,纹饰清澈、明丽、幽雅、永不褪脱。古代所用青花料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和国外“苏泥勃青”、“回青”等。相传创始于唐,宋时加以继承,成熟于元,兴盛于明。在我国瓷器史上沿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长江中游的景德镇,在隋朝大业年...
英国古陶瓷收藏家和研究哈里·加纳爵士(Sir Harry Garner)在他的代表作《东方的青花瓷器》一书中使用的“早期青花瓷”的概念在青花瓷史研究中是可取的,但他赋予这一概念的时间含义却很矛盾。他在书中列举了元代后期(十四世纪中叶前后)的几件青花器后指出:“把它们看作是早期青花瓷器发展终结的标志是合乎情理的”。本来,这样将元代后期作为早期青花瓷的时间下限是确当的,因为青花瓷正是在此时从不成熟最终...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径19.7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出戟。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
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个品种。 众所周知,青花瓷器是—种白地蓝花瓷器,是釉下彩,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经高温烧造,白地蓝花的特点应该是白色釉地、蓝色花纹,如果不经细看,几乎所有的青花都是这同一色泽,但历代烧造的青花瓷的蓝色出入颇大,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变化。概括起来,明代的青花瓷器大体上历经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
在我国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时期。这些年专家学术界及古玩对唐钧、唐花釉的认识,以及对宋代的白瓷、黑瓷和青瓷上偶尔出现的蓝色和蓝斑,这些现象都足可以证实在我国古陶瓷中使用钴原料的出现,进而逐步被窑工们所认识、发现并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钴原料的烧造温度和规律。 由于在十四世纪的上半叶,我国青花瓷仍处于是发展中的早期阶段,因为那时人们还正偏爱于唐、宋时发展起来的单色釉瓷,即“五大名窑”。多年前在西...
旧时对元代青化瓷器研究甚少,人们受清代和民国时期收藏界和古玩行,谈及青花瓷首推永宣,次即成弘。即使在建国以后对全国古代窑址进行科学考古挖掘后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一书,对元代清花瓷器的研究也仅限于初始阶段。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的波谱博士对元代青花瓷的深入研究,使世人进元青花的多彩世界。而在世间沉睡了七百多年的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像耳瓶重新被发现和认识,为人们在探索元代青花瓷的道路上...
我藏有两件元青花高足杯的残件,一件杯心画位高士,汉人装束,用笔含蓄飘逸,人物姿态静中有动,有凛然而不可犯之感。另一件杯心画着一个蒙古少年武士,手握兵器,强悍健壮。两件残器,画风酣畅有力,干净利落,为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 元朝本由蒙古贵族建立起来,蒙古族原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它训练出一批强悍的军队,从1210年开始向南侵犯,至1234年消灭了女真族统治下的中国北部的金朝政权。1279年...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