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崇陵南门建筑遗址 崇陵翼马 唐陵石刻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进展顺利,对18座唐代皇帝陵墓的考古勘探工作目前已经完成7座,其中唐睿宗李旦的桥陵遗址项目日前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的一等奖。 1000多年前的中国唐代,是当时世界最强盛的文明国家之一。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两位皇帝分别葬于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边西街边东街之间的边家村黄雁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筑工地发现了重要的唐代里坊道路和水井遗迹,道路上面还有清晰的车辙印。据悉,唐代重要的饮水渠漕渠就位于此区域,有望进一步考古发掘找到。 文献记载 建筑工地位于唐通义坊核心区域 记者昨日在位于边西街边东街之间的边家村黄雁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筑工地看到,位于工地一边200多平方米的区域考古工作者正在紧张进行发掘,周围挖掘机正在施工。 据...
9月27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专家对新近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唐代庑殿式石椁墓葬,实施文物整体搬迁。其墓葬规格超过皇亲国戚。 图为现场的庑殿式石椁。 记者二十七日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获悉,此间文物工作者新近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唐代庑殿式石椁墓葬。墓主系盛唐时期从三品司农卿秦守一,其墓葬规格超过皇亲国戚,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据了解,八月下旬,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长安杜陵塬上修...
昨日,西安收藏爱好者木南将自己收藏的唐代覆莲纹青石佛座无偿捐赠给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件唐代珍贵文物入藏碑林博物馆,不但丰富了藏品,而且对完美地展示佛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昨日上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内的捐赠现场记者看到,收藏爱好者木南捐赠的唐代佛座为青灰色石质,边长约60厘米,四周雕刻有覆莲花纹。 据介绍,捐赠者木南先生现任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多年来爱好收藏,热爱支持文博事业。...
公元675年,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暴死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唐高宗闻讯,悲伤不已,诏令天下,给李弘冠以尊名,追封为“孝敬皇帝”,并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于景山,是为“恭陵”。负责建陵的司农卿韦弘机,把正在龙门建造石窟的能工巧匠调来,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把恭陵建造得宏伟高大,俗称“太子冢&...
昨天,沈家山工地又发现一处唐代双墓道砖室墓,墓葬的两条墓道非常清晰,这在唐代墓葬中非常少见。 昨天发掘的唐墓因为曾遭盗墓贼“光顾”过,整个墓室的顶穹已不复存在,墓葬内砖石全部散落。只在底部留下部分砖墙,通过这些砖墙可以看出这座墓葬的大致形态。记者发现,被清理出来的墓内非常少见地出现一座墓葬两条墓道的现象,墓葬内有两个墓室,两条墓道各通向一侧墓室。 据了解,双墓道的奇异现...
近日,肥乡县白落堡村在修建公路时,在该村罗成庙前发现一通古石碑。经当地文物部门鉴定,这通古石碑为清代乾隆元年雕成并竖立,距今已有273年。碑文显示,白落堡村为唐代名将罗成落难之地,该通石碑的发现,为这一说法增添了新的佐证。 记者了解到,这通古石碑已被村民重新竖立在白落堡村罗成庙前。碑身高130厘米,上首宽56厘米,下为52厘米,厚16厘米,碑文为楷书字体,字形隽秀,虽经历近300年风雨侵蚀,但仍...
钧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名窑瓷器之一,在北宋时期和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五大名瓷,是当时宫廷御用的瓷器之一。钧瓷起源于唐代,当时在河南境内的鲁山段店和郏县黄道等地所烧造的花釉窑变瓷应是最早的钧瓷,所以直到现在当地人们一般还习惯把这种花釉窑变瓷称为唐钧。 钧瓷烧造起源于唐代,但北宋时期才是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在河南禹县神的皇家窑场里,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珍贵窑变色彩,...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一个叫作郭元亨的出家人每天跟着师父马荣贵烧香拜佛诵经,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每当师父拜佛之后,便会跪在弥勒佛前,望着殿内泥塑彩龙张开的大嘴出神许久,出于好奇,他便开始背着师父悄悄地看着。 马荣贵很快看出了郭元亨的想法。一天深夜,马荣贵把郭元亨叫到了自己的房间,拿出了一个包裹,对他说:“这是藏在那只泥塑彩龙嘴里的东西。̶...
最近,兰溪文化部门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市西陲与建德交界的诸葛镇万田村有一方唐代大和年间的墓志铭。虽然已经断裂,但依然清晰的墓碑文字记载了当年一位官宦子弟英年早逝的故事。 昨天,记者在该村的一座祠堂内看到了由村民梅一文保管的这块青石墓志铭碑。此碑长63厘米、宽46厘米,虽已斜裂,但拼成长方状后,铭文上的文字基本可认。题为“唐故前乡贡明经荥阳郑君墓志铭”,铭文中写道,墓主人...
近日,陕西省碑林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两方唐代墓志。即唐史好直墓志及唐贺拔希周墓志。 史好直墓志长宽各55公分,首题“万州刺史史府君墓志铭并序”。志主字好直,其祖上在北周及唐为官,志主史好直曾任唐万州刺史等职,于唐贞元十七年卒于府第。墓志志文为楷书,共计二十八行,行二十九字不等。 志文撰写者为晚唐著名文人董侹,他同唐时许多诗人都是好友,其中如杜甫、卢象、包佶、李纾等人,如大...
7月16日,南部县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桐坪乡卫星村发现了一处唐代古镇遗址。 遗址为一诸山环抱的河谷平地,长约800米,宽约75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于永安河两岸。遗址范围主要包括瓦子地、楼房湾、大地岩和城池窝四个区域。瓦子地文化层距地表0.6—1.0米,厚约0.4米,其中有唐、宋、明、清等时代的各种瓦砾及陶瓷碎片,采集标本中的唐代青釉弦纹、长沙窑碗等陶瓷片尤具特色。据现存永安庙碑记载&...
继考古人员近日在沈家山建筑工地发现西汉夫妇合葬墓后,昨天他们对前天下午因突然下雨而暂时未清理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墓时,发现这也是一座西汉时期墓葬,并清理出了一套陶灶等,初步推断是平民墓。据悉,这也是此次沈家山古墓葬发掘首次出土陶灶。 西汉墓出土袖珍陶灶 在该墓坑东北角,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比较小的陶灶。它和农家使用的灶台比较像,长约30厘米,两端宽度不一,分别为11厘米、14厘米。经清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期在蒲城县敬母寺村包西铁路施工线上勘探出一大型寺院圣母寺遗址,以建筑材料、出土包含物及其建制可初步断定为唐早期至清代中期。 这个圣母寺遗址是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来的,寺庙面积目前已经探明的就有20多亩。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主要发现了唐代的砖瓦残片,还有唐以后延续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体砖筑夯土墙屋,灰坑,墙体青砖挂灰,石块砌筑,方砖砌铺地等。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