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994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将珍藏多年的父亲李硕勋烈士生前照片、遗墨等21件文物赠送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同时,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存李硕勋烈士的遗书进行了鉴定。李鹏总理看完父亲的遗书,激动且肯定地说:"没错,这就是遗书的原件。父亲的遗书,只写了月和日,他是1931年牺牲的"。李鹏并从保存父亲遗物的皮夹里,拿出当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的"李硕勋判决书"档案,进一步证明李硕勋...
提起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它奢华的镜厅和精致的花园,正在那里举办的“凡尔赛宫皇家科技珍宝展”则展现了它不为人知的一面——崇尚科学和见证众多伟大发明之地。走进展厅,360度全景3D动画电影立即把参观者带回“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年代,人们仿佛“穿越”到几个世纪前,在镜厅观看静电试验,在庭院见证热...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名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词是1931年春,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后即兴创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中所提到的"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是怎么一回事呢? 1...
在这块蓝灰色粗布包袱皮上,红军战士以工整的毛笔字,书写了我军初创时期毛泽东为部队规定的"六项注意"。它的每一笔,都重重地刻在人们心上,使人们对毛泽东的建军路线、红军队伍铁的纪律,从心底产生无尚的敬意。 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离开三湾,向井冈山进军。为了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他在枫树坪向干部战士宣布群众纪律,要求部队官兵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24日,当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馆陈列着一块不平凡的石锁。这块被定为一级文物的石锁长32厘米,宽14厘米,高21厘米,重达18.5千克。它敦实的身躯,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历经沧桑的锁面凸凹不平,握柄之处可见光亮的磨痕,使人联想到它的主人过人的臂力和练功的勤奋。 石锁的主人是当年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军军长、军团总指挥的贺龙。贺龙特别喜爱运动,这与他的家传不无关系。贺龙的祖人能文能武,其祖父贺良仕是个能挽硬弓、驭...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此外,那里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中国扇博物馆在元旦期间举办了明清精品扇面展,所展出的100件名家书画扇面均为天一阁的收藏。这个周末,博物馆将邀请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贺宇红,为大家讲述天一阁的风雨历程及其藏书理念、藏书精神以及其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贡献。 具体时间是2月12日(周六)下午1点30分至3点30分,地点在拱墅...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上的革命情--毛泽东送给袁文才的皮裹腿 这是一副质地细腻、制作精良的皮裹腿,是当年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时送给井冈山地方农民自卫军领导人袁文才的见面礼,尽管它经过了长期的战争岁月的洗礼,但仍然完好如初,可见其主人对它非常珍惜。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湖南秋收起义部队,经艰苦转战,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三湾改编,将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在三湾,毛泽东提出了要得到地方农民...
土地革命战争馆里陈列着一张70多年前的文告原件,文告是油印的,长560毫米,宽410毫米。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侵蚀,纸张早已泛黄,左下角已残缺,中间已有零星残洞,但文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中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后,以贺龙的名义发布的文告。那么,在当时战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发出这份文告的背景及内容是什么呢? 1927年的春夏,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使大江南北笼罩...
讲述人:张宝瑞,1952年8月出生于北京,“文革”时期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新作有《梅花女皇》、《一张美人皮》等。 工厂的“故事王” 1969年3月1日,我被学校分配到北京最东南的北京铁合金厂工作,直到1979年3月1日考上大学,我在工厂整整呆了十年。报到后第一天的晚上就要上夜班,一上炉台,我就愣住了,只见炉火熊熊,温度特别高,沸腾的铁水即使在冬天也会让人汗流浃背。工厂厂房是半开放式的,风...
“这是一次空前的展览。”谈到28日在台北拉开帷幕的“大清盛世·沈阳故宫文物展”,受邀出席开展仪式的大陆知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教授说。此次展览由台湾历史博物馆和联合报系共同主办,展品是从沈阳故宫珍藏文物中精选而出,共124个组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24个组件,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清太祖、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以及孝庄皇太后等清朝创立到...
这把指挥刀长约1米,刀鞘已生锈,刀锋依然闪亮,刀把是铜、玉合制,镌有精美的梅花图案。它是当年北伐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团长叶挺使用过的。 1925年11月,叶挺在广东肇庆就任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团长。他腰挂这把指挥刀,手持驳壳枪,率部北伐。1926年5月上旬,叶挺率领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开赴湖南前线。在攻打攸县时,叶挺对官兵动员...
从六岁起萌发对收藏的兴趣,60多年来,中国篆刻研究院院长、前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收藏的艺术品已不知凡几。现在,上海嘉定区正筹划建起一座1万平方米的“韩天衡艺术馆”,将来,那里将陈列韩天衡捐献给国家的1000多件艺术品。走进韩天衡在上海市中心的寓所,好似跨入一座小型博物馆。客厅里的各式古董和红木家具直接将时光拉回上百年前。年已古稀的韩天衡,坐在明式红木圈椅...
朱德的”仪陇朱氏“藏书之印 朱德的“德字玉阶”藏书印章 看过朱德元帅传记的人大都知道,朱德自幼即喜好武事,爱读兵书。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经常手不释卷,熟读古今中外兵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战争实践中去。尤其是对于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更注意悉心钻研和收藏,因而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修养。细心的读者还发现,朱德的早期军事藏书上往往盖着一对朱红色的藏书印...
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枚狮钮印章。这是贺龙1928年初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奔赴湘西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使用的。印章用料考究,选用具有天然美丽花纹的福建寿山石琢成。印面为25毫米见方,上刻有"贺龙之印"4个篆体字。印体总高130毫米。印体上方80毫米处雕有一头高50毫米、回眸作看的雄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这枚曾失而复得的精致印章,还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27年底,党中央派贺龙、周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