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汉寿县人民医院建筑工地再次挖出一门重达数百公斤的铁炮,经县文物局初步鉴定,该铁炮属清朝时期。 在县人民医院建筑工地,建筑工人只掘土1米多深,就发现了这门铁炮。此前,在县人民医院、原酒油厂和酉港镇等地也曾挖掘出此类清朝铁炮,加上最近出土的,一共7门,均属于国家三级文物。其中,有2门清晰可见英国皇家制造的标志,可认定是从英国原装进口。这次出土的铁炮,由于久埋地下,已经锈迹斑斑,从外表看不出任何...
粉彩瓷的发展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乾隆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
清朝光绪时期,青花瓷在制瓷行业衰退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复兴,出产青花瓷品种和数量为晚清时期各朝代中最多的。其中官窑青花走仿古路线,投入 大量财力,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质、工艺,其中仿制的康熙、乾隆时期青花瓷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民窑瓷器则偏重于商品化,风格迥异,已经具有了现代瓷的特色。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光绪时期官窑产青花瓷的特征是什么? 光绪时期官窑青花胎质细腻洁白,其中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3年3月15日第07版,作者:陈敏,原题为:《“顶戴”和“花翎”之别》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清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官职的大小在品质、颜色、数量上都有严格的区分。“顶戴”即是官员戴的帽顶。一、二品分别为纯红和杂红;三、四品分别为亮蓝和暗蓝。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具体戴的东西是: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
历史上的关羽,在公元220年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走到了事业和生命的终点。然而,他虽然死了,却还活着,活在各种传说、戏曲、小说里,中国人总要借用关二哥的神勇和忠义,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到了公元17世纪,关将军都已经离世1400多年了,蒲松龄老师却还在大作《聊斋志异》里屡屡祭起他的威名,去实现平民百姓的种种理想。现在,让我们一起瞧瞧关羽在清朝的《聊斋志异》里都忙些什么? 三国名将在清朝 担任科...
清代苏州籍官员周明德和夫人的合葬墓志铭由三位状元合作完成。施晓平摄 一合清朝时期的墓志铭拓片近日捐赠给苏州状元博物馆。让人称奇的是,这合墓志铭竟是由三位苏州状元合作完成的。 这合墓志铭是清代苏州籍官员周明德和他的夫人王氏的合葬墓志铭,包括盖和底两部分,由吴县(今苏州)石韫玉撰文、潘世恩书丹(即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吴信中题盖。这三位作者均为清代苏州状元。潘世恩故居现为苏州...
清代的雕艺可说集前朝大成,繁复细致,巧夺天工。以笔筒而言,不但在竹、木(包括紫檀木、花梨木等)和玉上能够运用薄意,浅浮雕、深刻浮雕与透雕的不同技法;甚至瓷雕也不例外。例如附图是黄釉雕瓷笔筒,在瓷土上透雕云龙,其地为浮雕云朵,皆栩栩如生。工艺师原意乃以瓷土代竹、木,而仿竹笔筒与木笔筒的雕刻技艺。高手的雕法自然流利,挥洒自如。 清代乾隆时,朱琰所着《陶说》,便记载清代制瓷业为求多元性及多变化,...
昨天12:00,微信网友“pp”发朋友圈:4月29日,萧山某在建工地挖出了一个清代以前的铁锚,这是钱塘江首次出土的铁锚。 4月29日,萧山市心北路的在建工地里,一名工人在用挖地机作业时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锚,长约1.1米,重约90斤。铁锚的底部四个角缺了一个。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东西是在地下16米的地方被发现的,怀疑是文物,所以立即联系了文物部门。 昨天,萧山博物馆文保考古处工作人...
17世纪,伴随着茶业贸易及欧洲饮茶风气的盛行,宜兴紫砂壶也相继传八欧洲。乐宾纳在《宜嵌陶艺西渐》一文里写道:"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为数约1635件的茶壶在1680年运抵阿姆斯特丹,伏尔卡推测这批茶壶应是宜兴产品。登记簿中载录了1679年由漳州运抵巴达维亚(今日印尼雅加达)的七箱朱泥紫砂茶具及次年由澳门出口的320件花纹朱泥茶壶。花纹"一词可能是指外销欧洲的朱泥壶表面的贴花装饰。同期的英国东印...
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匹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赵柒斤,原题为:《古代官员的“访贫问苦”、“扶犁亲耕”》 阅读《清史稿》,我发现,古代有些官员春节后不仅访贫问苦,而且立春时还扶犁亲耕,更重要的是,其行事比现代人低调得多。 史料载,曾撰写著名的勤政廉政名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高以永,就是清代访贫问苦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一位...
发掘出的瓷枕 近日,宜宾县古柏乡高明村村民刘清明在迁建祖坟时,意外挖出造型精美、黄绿相间的随葬物品,疑似玉枕。当地村民结合墓碑所写年代仔细辨识为清代同治年间瓷枕。宜宾现有瓷枕数量极少,古墓随葬瓷枕在川南地区也不常见。目前该瓷枕的挖掘更是引起当地群众极大的关注。古墓搬迁 数百村民围观 受成贵高铁修建影响,宜宾县古柏乡沿线墓地均需当地村民配合迁建。4月11日上午10点,古柏乡高...
阮元是乾隆朝的进士,后来官居云贵总督,算是大官了。阮元很有学问,在经史、数学、金石、编纂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也喜欢收藏文物,尤其是青铜器方面的。据清代笔记《南亭笔记》记载,有一年,阮元在扬州,利用空闲时间大量搜集各类文物,然后自己还一一做考证。阮元在这方面颇为自负,常炫耀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在文物方面从不会看走眼,“自夸老眼无花”。 有一回有人拿了一尊青铜器炊具给他看,阮元小心地检验了一番,...
服饰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因此她把服饰放在人类生活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首位。在我国的史书中,人们不难从《舆服志》上找到当时社会部分服饰的颜色、样式以及演变的情况。至于北京,由于她是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因此北京人的服饰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所写的北京服饰,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北京人的穿着打扮。从服饰上说,北京在17世纪中期,满族入主中原,清迁都北京以后曾有过一...
查找 当年山西省高院在作出判决时,给了山西省公安厅一份司法建议书,建议山西省公安厅对丢失的28件文物立案处理。山西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立即展开案前调查。警方发现,文物在三晋文化研究会存放时,未制作清单,也未安排专人负责保管。 1990年,三晋文化研究会与山西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一次徐继畬生平文物展。在展览前,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部的研究员尹协理将参展文物真品交给博物馆工作人员,山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