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45 所属地区 山东·临沂·临沭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临沭县 申报日期 2006 打花棍 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参加者多为女性。过去是姑娘挑选情郎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健身活动。相传很久以前,寨里有一位姑娘长得俊俏可爱、精明勤劳。她被两位青年同时爱上了。两人同时托媒向姑娘的父母求亲。父母征求女儿的意见,但女儿总是羞涩地低着...
遗产编号 ⅲ-46 所属地区 山东·青岛·平度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平度市 申报日期 2006 烛竹马是流传在平度田庄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夜间表演时将“竹马”的前胸和后腚放上蜡烛,故名烛竹马。表演者骑烛竹马,主要表现“澶渊之盟”中萧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 烛竹马是在竹马的基础上逐渐改进演变而成。据毛江令(生于公元1896年,艺名二马)等艺...
遗产编号 ⅲ-47 所属地区 山东·泰安·新泰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泰市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大人”所拜之处,人们欢笑打趣,视为吉祥,意为“天官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 ■探访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54岁的农民李天顺,在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村头开了一家拉面馆,和普通村民一样,一家人生活平静。 每逢过年过节,村里总要...
遗产编号 ⅲ-48 所属地区 山东·潍坊·高密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高密市 申报日期 2006 高密地秧歌,以称“秧歌耍”、“秧歌戏”、“地跷”等。很早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人们在玉皇庙中手舞足蹈,为玉皇庆贺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样的形式到玉皇庙祈雨。后来,农民为庆丰收,也在元宵节载歌载舞。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一种广场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头(...
遗产编号 ⅲ-49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芝罘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芝罘区 申报日期 2006 只楚南上坊存有8面大鼓,有12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这几面百年大鼓,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传,南上坊村东山上有座“龙母庙”。每逢天旱,村民便到庙前击鼓求雨。还别说,一求就灵,准下雨。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对“龙母”十分尊崇。在龙母庙前打的鼓,便被称为“庙鼓...
遗产编号 ⅲ-50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福山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福山区 申报日期 2006 福山雷鼓流传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宋家疃一带,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以威武雄壮、热烈奔放的表演形式,展示出胶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福山区有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赶“太平顶山会”的民俗,求“圣母”保护和赐福。“雷鼓”是为“圣母”保驾护...
遗产编号 ⅲ-51 所属地区 山东·淄博·临淄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临淄区 申报日期 2006 踩寸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临淄。 “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 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山西·朔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2006 “ 丰收舞”是个文革成分很重的词语,来源就是当年知青在农村下乡时,顺手牵羊摘地里的蔬菜、粮食、鸡鸭回去,偷偷打牙祭,美其名曰跳“丰收舞”。发展到成都话里也有吃“欺头”的意思。丰收舞是蓝靛瑶族特有的舞蹈形式,平日里,村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跳,以跳...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湖北·襄樊·枣阳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枣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2006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可以看到,两人表演的有情节的哑剧舞蹈---大头和尚戏柳翠! 表演时,男戴和尚面具,穿道袍,持佛尘;女戴姑娘面具,红衫绿裤,持绸巾。二人以夸张的舞蹈动作嬉戏,非常幽默、滑稽。 传说很早以前,深山里有座古寺,...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于都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于都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甑笊舞是仅限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 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于都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于都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于都沙心乡农民在表演茶篮灯《茶灯迎春》 茶篮灯是江西赣南的客家人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 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沁水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沁水县 申报日期 2006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太谷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太谷县 申报日期 2006 太谷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中有“绞活龙”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是在平地上相隔数丈远扎两个高几丈的“龙棚”,中间用几根大绳连接,将龙灯悬挂在绳子上,在两面“龙棚”内用辘轳绞动绳子,龙灯便在中间绳子上左右飞旋,上下翻腾。每搞这种社火活动,总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灵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灵石县 申报日期 2006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4人脚踩高跷,其中2人肩扛2.2米长的横杆,1人脚...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灵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灵石县 申报日期 2006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之东,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国家aaa级景区王家大院坐落于其中,纵横交错的九沟十八巷及五里长街构成了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它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艺镇。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静升民间独龙杆历史悠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