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作硕大、口径多达40〜50厘米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的特点。 元代碗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
资料图 元代是景德镇瓷器生产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有四大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即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及颜色釉瓷。当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青白瓷走向衰落的时候,青花瓷器跃上瓷苑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之一。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重要发明之一,虽与元青花的制作工序相同,但技术含量更高,较青花的烧成难度大,产量也更低,色彩纯正的器物传世不多。枢府瓷在元代景...
名称:青花缠枝莲纹粉彩十八罗汉图扁方瓶 年代:清道光 尺寸:高30.5cm 本品为道光御瓷特有之设计,敦实而别致,颈部与足墙外侧分别以青花绘画缠枝莲纹和对称夔龙纹,青花色泽妍丽明快,两侧耳饰精巧华美,设色绚丽,为模印贴塑祥蝠衔双桃纹,寓意福寿双全。制作颇为精奇,所垂之黄锦穗延至瓶身两边,益增其华贵之姿。瓶身前后左右铺陈出主题纹饰十八罗汉图,画中所绘胜景处,云涌峰迤,苍松参天,虬枝横斜,诸尊者...
图4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 图5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 图6首博藏宣德“洒蓝釉”钵 而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同样采用了撒蓝装饰手法。在洁白的胎壁上采用了撒蓝装饰技法,碗内壁散布着稀疏的蓝色料点,十分美丽,显然是工匠人为装饰的结果(图4、5)。 以上多种资料以及元青花实物,充分证明撒蓝作为一种元青花装饰技法,在元青花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被普遍运用,是元代制瓷工匠主观上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元青花...
图1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元青花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大盘 图2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大盘(局部) 图3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大盘(局部) 关于元青花的装饰方法,笔者要特别提出的是尚未被多数专家学者关注的一种元青花装饰手法——撒蓝。这种撒蓝装饰方法在元青花中运用相对较少,但多是在元青花精品中见到。如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直径为45厘米的元青花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大盘(图1),在白花上弥散着蓝色的斑点...
口径16厘米,仅宣德以来的传统品种,青花挂黄釉回炉溶烧后往往变为黑蓝色。成化黄釉青花三叶大盘与宣德同类器,除个别者外,从器型大小到纹饰图案均相同,然而此时的黄釉色调较浅淡。
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 口径23.5厘米 敞口,圈足。盘里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绘青花莲鱼图案。莲鱼四组,每组皆以荷花、莲蓬及水草组成,四鱼游弋其间,神态生动活泼。外釉色翠绿,与孔雀羽毛相似,成化青花青靛淡雅,青花外罩以孔雀绿釉烧制的器物则为少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河北石家庄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用当年半个月的工资20元钱在某旧货调剂品商店购得一件清康熙款青花八宝纹大盘。该盘做工精美细腻,图案艳丽漂亮,令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
青花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制作时,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所成效果蓝白相映,晶莹明快,怡然成趣。青花分水画法发端于明朝成化年间,于天启、崇祯时期获得较大发展,至康熙中期成熟。 釉料与青花 每个时代青花瓷的用料都有不同特点。比如明早期永乐、宣德年间以苏尼勃青料烧制的瓷器,发色浓艳,浓黑处带“铁锈斑”,蓝中带锡光,手摸有凹陷感。明...
元 青花釉里红鸳鸯砚滴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
乾隆青花描金及青花矾红人物汤盘 1736至1740年 直径23cm 贵妇人和仆人在河边喂三只鸟,一圈外沿是折枝花卉构成的二方连续,再外面是一个个小方块,倒圆角的方形装饰和八个小形开光图案。这八个图案的形状都来自中间大图内。背后有七种小昆虫,画得十分精致,令人想起齐白石的小昆虫画。 这个样式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的,这个图案的设计者就是克里斯·普龙克Cornelis Pronk...
中国是个以瓷为珍的国家,瓷器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度成为国家的象征。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流传之广,评价之高,影响之大,达到其他任何瓷器无法企及的高度。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开创了青花瓷全新的视觉领域。蓝色的花纹与莹润无暇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给人印象深刻。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但明宣德时期青花也在...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径19.7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出戟。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
在我国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时期。这些年专家学术界及古玩对唐钧、唐花釉的认识,以及对宋代的白瓷、黑瓷和青瓷上偶尔出现的蓝色和蓝斑,这些现象都足可以证实在我国古陶瓷中使用钴原料的出现,进而逐步被窑工们所认识、发现并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钴原料的烧造温度和规律。 由于在十四世纪的上半叶,我国青花瓷仍处于是发展中的早期阶段,因为那时人们还正偏爱于唐、宋时发展起来的单色釉瓷,即“五大名窑”。多年前在西...
自康熙至雍正、乾隆,中国外销瓷风行海上,盛况空前。清代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真实记录了这一热闹景象:“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迳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古人曾用洋溢着禅意的语言描述青花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