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 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
明初各朝的官窑瓷器皆注重造型和纹饰,有些特别的形制并非每朝相同。例如附图的明初青花瓷器,很多人也不知道其名称,估计属“水注”一类的盛水器。其实那是宣德时期特制的青花瓷“花浇”,绘缠枝莲纹。顾名思义,乃作盛水浇花之用。 据我国明、清瓷器鉴别权威耿宝昌先生指出,永乐时期烧制的青花瓷“花浇”颈长、腹圆,把柄作龙形;宣德时期者颈短、腹扁,把柄为宽带式。 器型大体上则有点相似。纹饰方面亦不一样,永乐时期...
初玩明代青花瓷的藏友,常常会指着一件青花瓷器(或标本)提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件瓷器(标本)的青花用的是什么青料??(石子青?回青?浙青?平等青?苏青?) 实际上,这个问题往往是无法回答的。因为这种提问方法本身就是不对的。 明代民窑不同于明代官窑:官窑青花瓷器青花用料纯正,凭借肉眼能够明确指出某件瓷器用的青料是什么料——早期用苏青(即苏麻离青、伊拉克进口),中期用平等青(又名“陂塘青”),晚期先后用...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
一日,朋友问:是青花釉下彩好、还是青花釉上彩好?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瓷器在半成品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用一种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然后罩青白釉,最后入窑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器物表面的釉料遇热后融化成无色透明的玻璃质,釉层下的氧化钴经窑炉内的化学反应后呈青蓝色,发色热烈而稳定,便形成了“青花瓷”这种釉下彩瓷。 青花瓷成熟期在元代的景德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集中各地的能工巧...
青花,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釉下蓝”、“釉里青”、“白釉蓝花”。先在瓷坯上用钻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置于120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而成。呈色稳定,纹饰清澈、明丽、幽雅、永不褪脱。古代所用青花料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和国外“苏泥勃青”、“回青”等。相传创始于唐,宋时加以继承,成熟于元,兴盛于明。在我国瓷器史上沿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长江中游的景德镇,在隋朝大业年间已有...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的时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石“一元配方”改变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并在青花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的存世珍贵,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更是受到了世人的收藏兴趣。 器形与胎质:短颈圆口,上腹外鼓至底微内敛,器身颈部附贴塑狮首、象首各一对。此瓶采用分段制作,胎内壁颈部有接口,...
"至正型"的提出源于现藏英国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绘云龙纹象耳瓶"的研究。理论上并无异议,但实际上往往扩大了"至正型"的范围。 元代至正时期起于1341年,止于1368年,共28年,但实际上自至正十一年,包括江西景德镇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爆发了"民人尽乱,巾衣皆绛绛,赤帜蔽野"的元末农民战争。此时景德镇烧制的任何瓷器,无法顺利地走昌江,穿鄱阳湖,经长江入京杭大运河,前往元大都了。所以,许多在内蒙古自...
目前,对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我翻阅的资料中发现:对各朝代纹饰的产生、发展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从朝代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这一种角度来研究。在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是我不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研究,我也承认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对各朝代纹饰产生、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对各朝代纹饰产生发展起到作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对纹饰的装饰形式也起到了不可忽...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就最少要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
宣德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被誉为“开一代未有之奇”,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宣德是青花瓷黄金时代 宣德青花瓷,是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宣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史称青花的“黄金时代”。宣德青花瓷所使用的青花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
景德镇陶瓷发展过程中,民窑青花成为我国传统陶瓷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其图式、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暇想的空间,这次要介绍的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中花鸟题材的特点。 民窑青花花鸟画的艺术特征是多样的。在历史发展中下,民窑青花接受了文人画的题材、构图以及技法,为自己的发展与兴盛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民窑青花在借鉴文人画形式的过程中,一部分继续保留文人绘画的特点,但...
广州藏家陈先生收藏的一对青花折沿碗,经专家鉴定,并非同一时期所生产,虽然器形差异不大,却是一件为清康熙年间所制,一件是光绪年间仿康熙制品,但都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能工巧匠辈出,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精品迭出,瓷绘艺术日趋多样化,尤以青花瓷器彩绘更能体现康熙时期的风格特征。而光绪时期因当朝政权腐败,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退,其中烧制的瓷...
明代的青花瓷,官窑产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窑以产品量大为特点。除了元代的窑场继续烧造以外,明代又兴起了许多新的窑场,着名的民窑窑场有: 瑶里、胡田、观音阁、十八渡、董家坞等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优点,在明代瓷业生产中独占鳌头。这里主要考察有确切地层和纪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纪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确定为洪武地层出土的器物共有三处发现。第一处是1964 年,南京明故宫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二处是1984 ...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