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丰台区卢沟桥附近遗存下来的三座军事碉堡,终于获得了“身份证”。这些70多年的历史建筑,于2013年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直至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部门终为其立碑证身。 在“七七事变”爆发地卢沟桥附近,遗存有三座军事碉堡。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遗迹出自抗日战争时期,但究竟属于侵华日军、还是国民党军队修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013年年初,为让遗迹免遭破坏,丰台区文委为这些碉堡加装了护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上午,甘肃省博物馆将迎来一批既熟悉又陌生的特殊的亲人,它们是即将展出的一组32件春秋时期的秦代金饰片。这批金饰片,出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代早期文化的珍贵文物。然而,这却是它们时隔20多年后,从法国漂洋过海,首次出现在国人的眼前。 这批珍贵文物的回归,到底经过了怎样的艰辛历程?从当年被盗到流失海外,再到法国归还,这20年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鄞江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现场 出土的遗物 昨天下午,宁波市文保所在鄞江召开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历时15个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对它山堰1号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和遥感探测,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河道、石砌堤岸、道路等重要遗迹。这些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宋元时期鄞江水利建设史和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它山堰1号地块,当地人称“古城畈”,位...
昨天下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鄞江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发掘成果对外发布,称在该地块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河道、石砌堤岸、道路等重要遗迹。目前,共完成发掘面积107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620余件。 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对它山堰1号地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遥感探测,得出的结果。 遗迹位于鄞江的“...
鄞江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现场发现的古河道。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昨天下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鄞江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发掘成果对外发布,称在该地块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河道、石砌堤岸、道路等重要遗迹。目前,共完成发掘面积107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620余件。 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对它山堰1号地块进行了为期一...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
一、咸丰时期瓷器的概况 咸丰在位的十一年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咸丰一朝渡过了它的全盛时期,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室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等列强粉至杳来,与清政府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取得多种特权。在这些内忧外患攻击下,乾隆之后日趋衰落的清王朝,国力虚弱己极。 此时,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全力以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于歲...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火候更高,釉色更稳定,成型更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进为多轮制成型。这时的原始瓷胎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较均匀,多里外满釉,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不太容易剥落。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主要器形有饮食器碗、盘、钵、孟、盅、碟、鼎、...
《设计艺术研究》2015年03期 【摘要】主要是以楚墓出土的龙形玉器和龙纹玉佩的纹样造型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玉器龙纹造型特征。楚国玉器中的服用玉饰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以独特的文化审美和高超的制玉工艺受到世人瞩目。在东周楚国玉器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玉饰龙纹造型。楚国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奔腾张扬,与中原地区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相比,其更富有张力也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2015年7月15日,成都考古队近日在成都通锦坊建设工地挖掘出土一唐代生活遗存,估计是五代时期的万佛寺。此次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期间发现了丰富的汉代至明代文化遗存。共清理出1口水井、3条沟渠及1座池塘等遗迹,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生活用陶瓷器和少量与佛教有关的石刻造像及建筑构件。 2015年7月15日,成都考古队近日在成都通锦坊建设工地挖掘出土一唐代生活遗存,估计是五代时期的万佛寺。...
明、清两代的御器厂,称作御窑,也称官窑,在明、清两代,涌现了众多著名的窑器,它们品种兼备,风格齐全,光彩夺目,精美绝伦。明代御窑产品,按习惯皆冠以帝王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 洪武窑 洪武(1368-1398 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黑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洪武窑讲究坯体干燥,须经年才施以薄釉,釉干之后,才入窑焙烧,如有漏釉,经修施后再烧...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万历瓷器造型浑厚敦实 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与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风格大致相同,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大型器物有大罐、葫芦瓶、花觚、大盘等,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比明初的还要明显,但官窑小件器物仍较精细。由于万历皇帝爱好书法,本朝瓷器中出现大量文具,如五龙笔山、笔船、笔洗、笔管、笔插、砚、水盛、颜色碟、小印盒等,做工精细;除各式盘、碗、...
经过近4个月的作业,成都市考古队近日完成了对成都通锦路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共发掘约2500平方米的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长90米的唐代砖砌沟渠和一处人工池塘。 考古专家初步判定,遗址主体可能是建造于盛唐时期的人造景观建筑群,由于距古万佛寺遗址较近,很可能为寺院园林,这对于研究隋唐五代时期成都地区的园林建筑和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日前,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工地发现一处古墓群。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嵩明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初步判断该墓葬群的年代为元明时期。 古墓群位于杨林经开区的桃园的缓坡上,在3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墓葬分布密集,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交错呈现。 据了解,本次考古共发现并清理墓葬1566座。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嵩明县文管所副所长赛波介...
清雍正 祭红釉大碗 祭红又称霁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系以铜为着色剂,经1220——1280℃左右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高温红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为区别于明永、宣时期的红釉及康熙朝的郎窑红,后人习惯上称之为祭红或霁红。 祭红瓷的生产历来受到宫廷重视。永乐的红釉器多为瓷盘或碗,在器内壁的釉下还往往模印有行龙,而器的内底则加刻云纹或者花卉纹。釉色多数艳丽而匀润,釉汁凝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