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1933年,故宫博物院百万件珍贵文物开始历时10余年的大迁移,足迹遍及10余省。 1937年 “七七”事变后,故宫文物分3路从南京运往四川。南路辗转至四川巴县(现重庆巴南区)境内;中路经汉口、重庆等地到达乐山安谷镇;北路经徐州、郑州等至成都,最终到达峨眉县。抗战胜利后,藏身于四川各地的故宫文物才汇集重庆,后东归南京。 翻开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四川人为保...
在高古玉器艺术的长廊里,上自红山、良渚,下迄汉唐的玉器,异彩纷呈,各领风骚。而时下人们钟情的,多为战国及两汉玉器。但是,爱玉何必惟重战国两汉?商周玉器,未尝不是古玉中另一奇葩,其精巧剪裁、奇妙构思、简洁明快之工艺令人慨叹。 通常情况,人们对于商周玉器的认识,主要还是借鉴殷墟妇好墓及陕西、山西等中原地区出土的玉器。但由于古玉文化的深邃博大,仅以有限的考古发掘品作为辨识依据就会使古玉鉴识的路子越走越...
日前,苏仙区一处在建安置房工地发现三座古墓葬。考古人员介绍,墓葬形制具有本地区东汉时期墓葬的特点,从出土器物类型看,墓葬年代晚于东汉时期,应为两晋时期。墓葬的纹饰种类繁多,这种情况在郴州比较少见,其中有些纹饰还是第一次见到。出土器物以陶器居多,分为软陶和硬陶。此外,墓葬中还发现了部分铜碗、铜盆、铜钱以及少量铁器。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郴州东汉到两晋时期随葬器物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兰台世界》2015年18期 【摘要】南宋时期,四川泸州地区的墓葬石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地域特色。其中,植物花卉石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们观察宋代地域社会、文化以及民俗等方面的一个有效视角。 【关键词】南宋;泸州;墓葬石刻;植物花卉 【基金】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巴蜀地区宋代墓葬石刻艺术造型研究”(项目编号:14SKJ06);四川美术学院校级项目“巴蜀地区宋...
渭桥遗址自2012年被发现后,这座古桥便被称为“万里丝路第一座桥”。昨日考古专家表示,后续研究发现,渭桥遗址上的汉代厨城门一号桥,确实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构桥。 张骞出西域时曾踏此桥西行 昨日上午,“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走进考古工地。在渭河桥遗址厨城门一号桥的位置,有很多汉代的木质桥桩,以及一些为稳固木桥而留下的简易水利设施遗存。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城北汉长安城北侧,自20...
日前,海曙区新街社区组织部分志愿者、中小学生一起走进家门口的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党的历史。 该纪念馆位于新街小区内,现建筑为三间两厢一天井,二层砖木结构洋房,门楼为拱券式,上额“星云坊”,现为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世纪20年代,它曾是启明女中的所在地,其创办和发展历程与我们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25年初,中共宁波支部成立以后,其驻地就在启明女中内,这是我...
目前,由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舟山博物馆主办的“芙蓉出水——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正在舟山博物馆三楼多功能展厅展出。 此次展览分为“按图索骥“、“克拉克与芙蓉手”和“看得见的风景”三个部分,展出的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外销青花瓷。这些外销青花瓷以瓷器的造型及纹饰设计为载体,通过重复排列展示或留出某一形状装饰花纹,形成了西洋图案的味道,赋予了 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无限憧憬。 展览展出的青花瓷展示...
木俑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随葬明器之一,历年来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等地的楚墓考古发掘中普遍出土。尤其是其中大量出土的彩绘木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春秋战国以来楚人服饰和生活方面的重要材料。沈从文先生将这些木俑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男女侍从俑、武士俑、伎乐俑和贵族俑,并认为前三者多属于死者生前的奴隶,后一种或为死者血缘亲属,或为文武官吏。这些木俑中以男女侍从俑所占比例最大,且有不少保...
《丝绸》2015年07期 【摘要】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西域吐鲁番地区发掘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各种奇珍异宝。以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唐时期的丝履为对象,分析中国西域地区人民的鞋履文化特色。文章比较了6种代表性的丝履:织成履、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蓝色如意鞋、笏头绮鞋、翘头蓝绢履、翘头黄绢履,得出以下结论:造型上,丝履分为平头和高头两种;取材上,主要以丝绸为面料,兼有棉麻成分;织物组织上,采...
8月4日21时20分左右,赣州市红旗大道下穿隧道工程施工现场发现一处古墓葬。8月5日11时,赣州市文物局考古人员勘察后,初步确认这处古墓葬是南北朝时期墓葬。从墓室内坍塌的泥土判断,古墓已造成二次破坏,有可能被盗挖过。 据施工单位赣州城投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8月4日21时20分,挖土机在作业时发现异样,随后挖出了两个圆拱形建筑体,建筑体砖块上还能看见花纹。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并拨打110,同时向...
侵华日军扯下青天白日旗,其中一个士官在南京国民政府墙头旗杆处伸臂欢呼……6日,珠海盛宝博物馆公开了一批日军侵华铁证杂志,其中《历史写真》昭和十四年(即1939年)一月号在几个页面放上德、意、英、法军备竞赛图片,提前反映了当年9月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触即发的动态。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公开展示的分别是《历史写真》从昭和十四年一月号到十二月号,展示的《支那事变画报》从第六辑到第十五辑。 其中《...
《支那事变画报》第十四辑封面是侵华日军扯下民国时期国旗青天白日旗后欢呼的照片邓媛雯摄 《历史写真》昭和十四年(即1939年)一月号在几个页面放上德、意、英、法军备竞赛图片,提前反映了当年9月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触即发的动态邓媛雯摄 侵华日军扯下青天白日旗,其中一个士官在南京国民政府墙头旗杆处伸臂欢呼……6日,珠海盛宝博物馆公开了一批日军侵华铁证杂志,其中《历史写真》昭和十四年(即193...
记者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忻口村获悉,今年对忻口战役遗址的修缮工程已经竣工。山西省文物局投资100万元修缮了15孔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战备窑洞,此外,忻府区委区政府还投资20余万元修通了到达双方战斗最为激烈的204高地的山路。 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忻口村红崖湾,现存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窑洞47孔及204号激战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日前,马山县一干部职工与村民在该县乔利乡兴科村红水河边发现了一疑似文物,经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专家初步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矛。 据悉,这是马山县第一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改写了岭南无青铜矛出土的历史。4月下旬,马山县文联干部职工黄绍堂与堂哥黄生堂在马山县红水河边的岜盆山修筑墓葬时挖出一把青铜矛。4月27日,黄绍堂将青铜矛无偿上交到马山县文物管理所馆藏。为了弄清文物出土的情况,广西文物保...
当我们在讨论新常态、在防范金融风险、在探讨经济转型的时候,往往会迷失于复杂而又坚硬的现实问题的丛林之中,而忽视了中华民族延绵5000年的最具战略意义、最伟大、最丰富的资源——文化艺术资源。放眼世界,这一丰富而又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资源,正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虽然我们的产业界、我们的社会精英们,还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砚文化的践行者们,凭着对砚文化的热爱与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