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包含越王剑在内的450余件珍贵文物15日首度集中亮相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考古发掘40年成果展。 发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平粮台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并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确定其为一座龙山时期的城址,2016年被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当日,“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遗址考古发掘40年成果展”在河南郑州对外开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此间介绍称,2014年...
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展示扶贫开发工作成果,11月15日,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支持,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县政府联合主办的“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大朱庄村西南,发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国龙山文化考古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遗址中南城门附近铺设的陶排水管道,是迄今所知中国最...
11月15日,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牵头,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开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国家文物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莉、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周口市副市长王少青,以及淮阳县主要领导等200余人共同见证...
11月4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展——册府千华·四川省藏国家珍贵古籍暨四川古籍保护十周年成果展”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 本次展览分为十年成果展、善本古籍展、读者体验三部分。展览甄选四川省图书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150种进行展示,包括宋元旧椠、明清精校精刻本、套印本等,并介绍了相关的古籍知识,现场还有传统雕版印刷与古...
(原标题:千年平粮台遗址考古成果将展出 300余件文物“面世”) 资料图:平粮台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中新网郑州11月8日电 记者8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距今已4600多年历史的“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本月15日即将展出。届时,平粮台遗址三十多年来发掘出土的不同时期共300余件文物将于河南博物院集中亮相。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约四公里...
10月29日上午,金华市博物馆“喜上梅梢”书画精品展宣教成果作品展开幕,170幅观众创作的梅花扇面、创意作品,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展示。“喜上梅梢”宣教成果展,与主题展形成了“大展出小展小展促大展”的美好景象。市博物馆联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共同举办这次展览,共同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还有金职院美术教育专业和师范学院学生。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推出更多的展陈宣教活动,增强观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日前,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漳州市博物馆三楼临时展厅举行。本次展览精选我市100件文物精品,旨在引领大众了解普查,欣赏瑰宝,珍爱遗产,守护文明。来自全市各界的文物爱好者齐聚一堂,共享一场文化盛宴。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文物包括各县博物馆、档案局推荐的古代器皿、金银饰品、楼屋契约、名家书画、印玺、石像、民间物械等作品,文物储藏量大类全,作品千姿百态、古色古香,极富闽南特色。此次普查成果显示...
9月18日,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的“法相恒住——青海热贡唐卡研究成果展”在北京恭王府嘉乐堂开幕。 此次展览是热贡唐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黄南州热贡画院院长娘本携其29名学生艺术创作的成果展。展览在正殿展出以娘本为主创的艺术团队创作的热贡白描唐卡41幅,东西配殿陈列娘本绘制的彩色唐卡《释迦牟尼佛源流图》全31幅。 2013年起,娘本带着自己的创作团队开始了对热贡唐卡...
孩子们体验3D打印教学设备。(胡龙召摄) 昨日,在宁波博物馆一楼,2017年鄞州人才科技智创周系列活动—“遇见未来”人才科技成果展举行。3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以实物样品、模型、图片、视频等形式,集中展示了这几年鄞州区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的成绩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成果。 中午,记者刚进展厅就被一台红色“钢铁侠”吸引了目光。这台“钢...
9月6日是自治区第13个草原文化遗产日,为突出宣传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由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主办的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当日在内蒙古博物院广场开展。本次展览展出的47块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自治区及各盟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丰硕成果和普查人员的奉献精神。据了解,可移动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物见证。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区开...
9月1日,观众在“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上参观。 9月1日,观众在展览上参观汉代“四层彩绘陶仓楼”。 近日,“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展览展出了从先秦至元代的陶质彩绘文物121件(组)及非文物类展品,对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原则、程序、基本技术知识等进行展示。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8月25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成果展”全景展示馆正式上线,今后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观赏海昏侯国出土的文物。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全景展示馆采用全景展示的形式,将“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成果展”搬上网络。 据介绍,游客登录海昏侯官方微信趣味海昏栏目中的海昏展览、海昏侯官方微博、南昌汉代海昏侯国...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技术部工作人员马叶桢(右)和同事在给我——黄色毛残片“治疗” 经过3个月“康复治疗”后的黄色毛残片——现在的我 经过修复基本恢复原貌的泥塑家族成员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是:九天游龙金丝牡丹花团锦簇黄马甲。是不是觉得很厉害?咳咳,好吧说实在的,其实我现在的名字是黄色毛残片。我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修复台上...
“南通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6月30日在南通博物苑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观众络绎不绝。主办方决定,展览暂定延展一个月,至8月底结束。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市各级普查办共采集、登录文物27900号,计63172件/套。 此次展出的180余件文物中有不少是首次与市民见面,例如明德化窑马蹄杯、明青釉莲瓣纹孔明碗、...
17日,“妙手呈金——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展,首次展出该馆修复的近200件青铜器,全面展示了常见青铜器病害、修复原则方法、工艺和技法、典型修复案例及修复人员的工匠情怀,让观众大开眼界。 该馆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原武汉市文物商店移交的传世器物,受年代久远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器物已严重残破、变形、锈蚀,有相当一部分损毁极为严重,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已无法体现。 本着“保护为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