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2月1日,江西省德安县文物部门近日在该县高塘乡高塘村发现一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经初步勘察发现,地表下即为遗址文化层,最深处为2.5米。目前,考古人员正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德安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介绍,文物专家在该遗址发现了一些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印纹陶片、鬲腿等器具残片。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德安县博物馆正在进行探方发掘,通过探方对该遗址进行分析,了解土层结构,寻找古人类...
伴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材料获知,最早的原始瓷器出现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在商代早期的遗址中有少量发现,到了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现。 商代是原始青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类和造型多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和陶器相一致,也有少数原始青瓷器是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造型...
考古人员正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钟欣摄 11月29日,记者从江西九江市德安县博物馆获悉,德安县高塘乡高塘村一工地发现一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目前正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该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介绍,被发现的遗址正位于福银高速四改八工程德安县路段,初步勘察发现,地表下即为遗址文化层,最深处达2.5米。 目前,遗址附近已暂停施工,对遗址进行全面保护,相关考古人员正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
合肥市南岗科技园湖光西路建设施工中,发现了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师姑墩遗址,有重要考古价值。湖光西路为蜀山区和高新区共建的配套道路,遇到遗址怎么办?本报8月19日曾对此报道。日前,记者从蜀山区获悉,在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协调下,蜀山区与高新区协商决定,进行原址保护,打造一个师姑墩遗址主题公园。 南岗科技园位于蜀山区南岗镇,由蜀山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开发兴建,今年是其成立的第9个年头,园区近年...
近日,济南孟家阿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公布,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中国文物报》上对这处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报记者也对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进行了采访。 据考古人员介绍,孟家阿遗址位于章丘市孟家阿村南100米,夏庄村以北,彭家庄村以东,东距章丘市区约9公里。孟家阿村砖厂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埠村煤矿铁路贯穿遗址东部。 通过现场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采集到了商周、...
孟家阿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孟家阿村南100 米,夏庄村以北,彭家庄村以东,海拔116 米,东距章丘市区约9 公里。遗址范围东界距省道S244 约600 米,北界距国道G309 约1600 米。孟家阿村砖厂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埠村煤矿铁路贯穿遗址东部。该遗址于2006 年调查发现,地表存在大量唐、宋、金代瓷片,其中发现有部分窑具,结合走访砖厂取土工人了解,遗址可能有唐宋时期瓷窑。 为了解...
【摘要】青铜兵器作为商周文明的重要象征物,很早便受到学者重视。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其研究尚存在不平衡现象。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对其深层次的分析更为重要;在军事考古学研究目标和视野之下,商周青铜兵器的深入研究可另辟蹊径,即通过对青铜兵器各种组合的动态研究以达到以物透人、透史之目的。 【关键词】商周时期 青铜兵器 军事考古学 新思路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军事考古...
近日,合肥南岗镇在一次工程勘测中发现一处商周文化遗址。根据遗址表层的陶片、螺丝壳、红烧土块等物品,文物工作人员推断这个遗址形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而整个遗址的面积在5000平方米左右。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已在此立碑进行保护,依据遗址所在地名称命名为“师姑墩遗址”,新建工程项目已经停工。据了解,目前在合肥,能够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古遗址有20多处,对于研究人类发源等有着重要意义。
师姑墩遗址保护纪念碑 晨报讯 作为南岗科技园的配套设施,湖光西路即将开建。然而,施工在前期勘测中却意外发现这里竟然隐藏着“师姑墩遗址”。据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路文举介绍,这一片遗址,是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当时就已经竖碑“就地保护”。目前,为了不破坏遗址原貌,新建道路项目已经暂时停工。 8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南岗科技园。在南岗科技园侯店村满湾村民组的一个小坡上,...
井中伟,男,汉族,1975年生,河南驻马店人。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教授。自1995年起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留校任教,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后项目访问学者。任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主任。 教育经历 1995.9——2006.6,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雷兴山,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 1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 2个人简历 1990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硕士学位。 2002年12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博士学位。 自1993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现为教授。 3研究成果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名考古学家。1958年生,原籍浙江永康,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简介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5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助教、讲师、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天进从年轻时就献身学...
刘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刘绪,1949年2月出生,1983年始任教于北大考古专业。曾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党支部书记,已退休。 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和田野考古,参与和承担过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要课题。任教期间曾开设“夏商周考古研究”(研究生)、“中国考古学(中)”、“考古学通论”(本科生)等课程。 主要著述有《晋文化》等。
林沄,男,1939年生,196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吉林大学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毕业。1973年至今在吉林大学任教。教授,商周考古、东北考古、古文字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联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学评议组成员。从事商周考古、东北考古、古文字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从大量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可看出,居住在肥沃的黄河中下游辽阔的平原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生活比较稳定的夏族,通过部落联盟的形式,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第一个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夏。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大致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地区。考古资料证实了夏的存在。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夏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共400多年。20世纪30年代,安阳殷墟发现商代遗存不久,就有人提出夏文化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