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 高19.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5厘米 盖为山形小钮,斜平顶,直壁,子口。罐为子母口,矮颈,双环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呈现不规则玫瑰紫色窑变。内外壁皆施釉,足底无釉,垫烧。 此盖罐釉色匀净光亮,积釉肥厚,窑变瑰丽,是元代钧窑中的佳品。
明 陈设品 高35.5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9.8厘米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肩,肩下渐收至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肩部为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技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携琴访友图,画面云雾缭绕,似天上仙境,意境深邃,人物描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近足处绘蕉叶纹。 器胎体厚重,釉面肥腴,青花色泽浓重深沉,画风淋漓奔放、纵横豪肆,纹饰布局错落有致,为明代民窑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一个发展阶段,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胎釉质量的提高,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出现了白釉器皿。白瓷历隋至唐,发展很快,以邢窑产品最突出,许多细白瓷还作为地方的贡品。以各种标本资料分析,当时的白瓷由青瓷进步而来,瓷胎呈浅黄褐色,釉面乳白泛青黄,釉层薄,积釉处显青色,这些都是早期白瓷的共同特征。隋代以后,烧制白瓷的窑场较普遍,质量也有较大提高,胎土较白,釉面也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明代御窑厂故址发掘清理出数十件制作精致、纹饰华美的青花瓷蟋蟀罐,其中不少罐底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年款。蟋蟀罐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汁莹润,青花浓艳,一般口径约13厘米,高约9.5厘米,其装饰图案多为龙凤、海兽、珍禽异兽、松竹梅、瓜果、牡丹、樱桃及鸟雀等,但凡绘有龙纹者,均为五爪龙,当是帝王御用之器。这批蟋蟀罐精湛的制作工艺令人惊叹,皆为世所罕见之...
明 崇祯 高15.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7.9厘米 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调鲜丽明快,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0年归还 高46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5厘米
明 天启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0年归还 高20厘米
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87年归还 高26.6厘米
该罐短直颈,丰肩,扁腹,圈足,圈足内底心乳钉突起明显;高11.6厘米,口径7.4厘米,最大腹径15厘米,足径7.3厘米。盖顶平、无钮、中心微凸,盖内中心见乳钉凸起;高2厘米,直径8.3厘米;盖与罐身作子母口套合。胎质较疏松、色灰白,放大镜下见少量细小气孔和黑色杂质。除罐口沿、颈肩结合部、足壁近底处和足端及盖内无釉外,均施卵白釉;色白微青,釉厚润,呈失透状。国产青花料,发色蓝灰,聚料处见黑褐色铁锈斑...
清康熙青花九凤纹瓷罐,高17.1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4厘米、腹径15.1厘米,唇口矮颈,斜溜肩,下腹微向内修,圈足底,两面斜削光滑,俗称“泥鳅背”,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纹款,罐口沿施酱色釉。 此器造型圆润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与柔情之美。 器物胎骨瓷化程度好,洁白坚致,施釉较薄,呈粉白色,釉面光润,稍带桔皮纹,足底内有数处极细棕眼。青花呈色蓝中带灰,浓艳处呈...
这件明代万历景德镇窑花鸟虫纹青花罐,高14厘米,全品。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平底,宽圈足。采用上下接胎,腹部有明显胎接痕。釉面开片,釉闪青白色;青花采用国产料,由于烧造火候不够,青花蓝中泛灰。明罐上部开窗绘有花卉图案,罐中描绘山石、兰草、花卉、鸣鸟、虫纹、风及太阳。整体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风和日丽下一派和谐安详、鸟语花香的景色,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自然气息。此器为明代万历景德镇窑烧造的典型民窑...
清康熙王朝自1662年始,整整持续了61年,也是清代青花瓷的大发展时期。康熙青花因其胎质洁白细腻,造型端庄朴实和浓艳欲滴的青花色调,而备受世人青睐。早期除官窑瓷难得成批生产外,到中后期的四十余年间,清政府于康熙十九年才始派出专门的督陶官臧应选到江西景德镇督办御窑厂。可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因宫中用瓷已足、库房空间有限,遂又下令御窑厂停烧。此后作品,又多以民窑器为主。 从以上史实中不难看出,康熙王...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正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深潜员4月23日发现并带回了一个陶罐,这是本次调查获取的第一个文物标本。 根据记录,陶罐是于当天中午12时20分许在水下460多米海底被发现的。陶罐半掩埋在海底泥沙中,罐体完整,罐底外露,釉面纹饰清晰,为青黄釉小口罐。利用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的机械手,潜航员将这个陶罐完整采集并带回母船“探索一号”,水下考古工作者对其...
“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水墨勾画,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而陶瓷界所说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的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摄氏650 700度)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这类釉上彩绘瓷器具有色调淡雅清新、色彩浅淡柔和、画风飘逸、笔法细腻的特点。 浅绛彩瓷一洗当时繁冗的装饰纹样,开创了瓷画装饰从师法宋院画的工致转而...
夏至春秋 辛店文化 食器 1956年甘肃省临洮县郭家坪出土 高40.5厘米、口径14.4厘米 陶罐为夹砂红褐色陶,颈部饰有墨色直线相间的图案,下为粗线双钩纹,腹部为波折纹与直线组成的花纹,肩腹部有双耳。辛店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戎人文化的一支,已到达青铜时代,制陶业比较发达,但不用轮制,皆用泥条盘筑法制器,曾发现过铜容器残片,还有一些小件青铜器。此时的西戎以畜牧为生,故缺乏长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