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夏至春秋 齐家文化 食器 1956年甘肃省临夏县雀家庄出土 高11.7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5.2厘米 泥质红陶,侈口,半弧形耳,颈部收敛,折腹,平底。器身绘黑色网格纹与直线纹。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在宁夏南部、陕西西部与...
夏至春秋 山家头类型 食器 1956年甘肃省永靖县白崖出土 高2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 此陶罐为夹砂灰陶,通体饰绳纹,竖口,近罐底处有外撇双耳。山家头遗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较早的青铜文化类型,它晚于齐家文化,早于辛店文化与卡约文化,以首次发现于甘肃省永靖县山家头而命名。
春秋 西南夷 食器 云南省德纳县出土 高12.9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6.2厘米 云南地区古代为西南夷的活动区。这件陶罐为灰褐色夹砂陶质,敛口,双耳,鼓腹,素面,用泥条盘筑法制成,是西南夷的遗存之一。
商 马桥文化 盛食器 1960年上海市马桥出土 高29.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13厘米 陶质呈暗红色,侈口,颈部收敛,肩部置双系,鼓腹,下腹部拍印席纹。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硬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印纹硬陶因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器表有拍印纹饰而得名,最早出现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盛行于东南地区。( 撰文:于成龙)
夏至春秋 岳石文化 食器 1986年山东省泗水县出土 高13.5厘米 岳石文化分布于山东地区,是相当于夏至早商时期的古夷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这件陶罐为夹砂褐色陶,手制而成,表面粗糙,造型不太规整,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瓷之一,它用铜作着色剂色料在坯体上描绘所需的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透过透明釉,在釉里显现出悦目的红色,故称“釉里红”,也叫“釉下红”,是元代景德镇瓷业的重要成就,它与青花瓷的烧造工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氧化铜作呈色剂,后者则用氧化钴着色,两者都为釉下彩,一红一青,呈色清丽,是景德镇陶瓷百花苑中一对姐妹花,光彩夺目,人见人爱。 这件釉...
汉 西汉 盛干果或调味品的器物 1953年广东省广州市华侨新村出土 长17.9厘米、高10.1厘米 此罐由4个小罐联成,底部有卷曲形短足6个,其中每罐底部1个,两道横梁下各附1个。盖顶中央有鸟形立钮,边沿各有4个钮饰相对而立,2个作卷曲形,2个为鸟形。盖面间饰篦纹与细线旋纹,腹部间饰水波纹、篦纹与细线旋纹。 广州地区出土的陶质联罐用来盛干果或调味品,主要流行于西汉前期...
汉 东汉 储容器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 高16.5厘米、腹径18.5厘米 这件四系罐口直沿,腹部成球形,平底;腹上部四侧有四个半环形耳,可以穿系;淡青色,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肩腹之间有一道弦纹,腹部有模印斜方格纹。以高岭土为原料,火候很高,胎质坚实。 此罐口直沿,鼓腹,其上部有四个可以穿系的半环形耳,平底。全器呈淡青色,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为长江中下游...
五代十国 十国 南汉 盛器 1954年广东省番禹县南汉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1厘米 此罐带盖,肩部有六耳。据研究,番禺县的这座墓可能是南汉中宗刘晟的昭陵。墓早年被盗,现残存近200件陶瓷器、石刻等遗物。出土的青瓷造型优美别致,施釉均匀,釉色晶莹,是当时青瓷中的精品,应为南汉官窑烧制。
藏友爱瓷,经常约我欣赏他收藏的瓷器,现将其收藏的一件佳瓷,介绍于众,与同好共赏。 万历五彩凤穿牡丹罐(见图)。此罐高17.6厘米,口为酱口,径10.6厘米,腹径14.3厘米,底径12.6厘米。全器纹饰分为四个层次,间隔七道青花圈,中间方有凸起旋骨一周。颈部用矾红绘相连的三角纹,肩部绘缠枝莲,四朵矾红的花与四段绿色的枝干相隔相连,腹部为两只展翅腾飞的凤凰穿越在绿叶红花的牡丹花间,红黄绿三色相间...
婺州窑乃历史名窑,位于浙江境内,在唐以前的瓷业中,其地位仅次于越窑。与瓯窑媲美。根据资料,婺州窑创烧于东汉,发展于六朝,唐至北宋是它的鼎盛时期。婺州窑以其出色的表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收藏有一件婺州窑酱釉双系罐,该罐高3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厘米,腹围83厘米,泥条贴双鼻系,罐体厚重,因系粉沙岩作坯料,含铁量高,故胎呈紫色、坚硬,底衬化妆土,外施酱色釉近底,釉面柔...
汉 东汉 明器 1957年陕西省长安县三里村出土 高23厘米 道教源于巫术、神仙方术,萌芽于西汉晚期,东汉后期已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信奉。它奉老子为教祖,行符咒巫术之道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这件陶罐器身书写朱红色隶体文字,是道教为死者解除不祥的遗物,反映了东汉末年道教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 此彩陶罐呈敛口鼓腹的瓮状。口沿外侧有四个钩状泥突形成四系,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环状耳。器表饰黑彩,上腹部有旋涡纹绕器一周,在2个大旋涡纹之间各再绘出2个小旋涡纹,旋涡纹带以下有一周水波纹带和弦纹带加以承托。整个画面既像水面被雨滴击起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湍急...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高30.8厘米 这类陶罐一般为小口,多出于墓葬。这件陶罐的肩部饰以平行条纹和三角纹,腹部则饰以涡纹,这些图案都是马家窑文化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图案。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龙山文化 食器 1974——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 高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6.3厘米 这件黑陶罐轮制规整,器壁薄而匀实,打磨光滑,通体黝黑发亮,造型典雅,线条优美,质感细腻,虽然素面无华,却给人一种完美的感受,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典型器物。 龙山文化之前,制陶工艺一直处于手制阶段,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慢轮修治技术,到了龙山文化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