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何家村窖藏中的银石榴罐共有4件,罐体呈鸡蛋形(或说石榴形),一端逐渐收拢为细管口,并在罐口留有约为0.5厘米的小孔。其中一只配有棍式孔塞,顶端制成花蕾的造型。这一组石榴罐非常小巧,高仅9.3厘米,外径3.05厘米。 早在1954年7月号的《化学通报》中,袁翰青先生《从道藏里的几种书看我国的炼丹术》一文就指出,南宋道家著作《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以下简称《秘旨》)中展示的一款“石榴罐”为水银蒸馏...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简称“提梁银罐”)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镇馆之宝。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是上世纪唐代金银器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们不但全面反映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再现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风采以及雄浑博大的大唐文化,而国宝级的鹦鹉纹提梁银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或是皇帝炼丹之器物 提梁银罐的用途比较广泛,主要用作饮...
此罐高11.3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5.7厘米。婴戏图上,儿童的头上部或后脑勺特别大,头与身体的比例不匀称,是嘉靖、万历时期人物纹的一大特点。釉底内署青花双圈“福寿康宁”楷书款。 嘉靖以前,罐的底部大多为无釉涩底,嘉靖起,罐的底足绝大部分做成圈足釉底,且底内常书以吉语款、花样款等,这一现象,反映了晚明的风雅与时尚。 嘉、万时,修足已有很精细的一类,该罐的足内墙呈略内弓形弧壁,内墙角...
摘要:本文通过对存于鹤壁博物馆的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的分析,来探讨其雅俗一体的特质,从分析器身题诗来探讨民窑瓷器“雅化”的一个变式。 关键字:题字罐 雅俗一体 雅化 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是鹤壁集瓷窑出土的一件精品,现存鹤壁市博物馆。罐高31.7厘米,口径17.3厘米,重6800克。器型为唇口,下腹渐收,平底。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粗细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
这只明弘治青花折枝果小口罐,高7.5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4.8厘米;唇口、短颈、圆腹、浅圈足,造型浑圆。器内满釉,器身罩釉露胎较高,胫部处遗有的指印痕清晰、自然。这类制式的小口罐,在明代罐式中并不多见,其用途亦无文字的记述,估计作文玩或插小花之用。 腹主纹绘折技果,由于不事雕琢的写意笔法,画面有一种浑然天真、大拙为巧的气息。底部涩胎光洁,并泛有从胎骨中汲出的铁质斑点。(上海 高阿申)
此罐高16.3厘米,口径7.5厘 米,底径8.5厘米。白釉肥厚,中腹部隐见胎接痕。胎骨厚重,形制古拙,青花呈色靛蓝雅致,人物造型奇崛高古,线条圆润流畅,浑然如明早期笔意。然肩部卷 草纹与胫部变体莲瓣纹的应用时代较晚,而人物纹又用双勾线内填满色绘作,当为明中期的产品。 胫部露胎较高,火石红围绕釉地一圈,浓淡色泽过渡自然,色浓处色调鲜艳呈桔红。涩底质白、细洁、滋润。上海 高阿申
此罐高16.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4.5厘米;器身施亮青釉,釉面平滑、晶莹。主题纹饰为鲭、鲌、鲤、鳜四种鱼,取谐音“清白廉洁”之意。四周辅以水藻、蟹、虾等水生动、植物。用笔细腻、构图饱满,画面具有大富大贵气派。然而,能享受到鱼、虾、蟹等口福的,多是些做官的。换言之,当了官,才会有此等福分。 圈足,胎骨质白、缜密、坚细。釉底内落青花双圈树叶形图记款。底部的釉面上,有较多针孔状小棕眼。棕眼...
罐通高25.7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11.8厘米。直口、折肩、筒腹、圈足。盖呈伞形,顶部设扁体圆钮,造型端庄。器的内口与外壁施牙黄釉,釉面莹亮光洁。局部釉汁不匀,釉厚与淌釉处均出现少量或几缕冰裂纹片。 腹部主纹绘褐彩大写意花卉纹,背饰草书一个大大的“福”字,纹饰虽寥寥数笔,却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器的内口以下满刷褐釉,釉汁肥厚,釉下可见呈大螺旋纹的修坯痕。涩底,胫部近底处露胎较高,与...
此罐高34厘米;侈口,束颈,鼓腹下收,至底外撇;器身施蓝色底釉,纹饰采用阴刻和浅浮雕技法绘之,并覆以黄绿彩;腹部画人物庭院仙鹤,颈绘朵浮云,胫设方形仰瓣,形象生动,是明中期珐华瓷的精品。 珐华,烧制技术源于琉璃,又称法花、法华,有陶胎、瓷胎之别。陶胎珐华多为山西所烧,瓷胎珐华系由景德镇于宣德时期始烧,是从陶珐华移植而来的创新品种。瓷胎珐华釉彩素雅、色调深沉,兴盛于明代中期,清代康熙、乾隆及光...
豇豆红釉亦称“美人醉釉”。清朝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 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脸釉”等。 豇豆红釉花瓶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
百子闹春图将军罐 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都与身体有着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看像同治时期,年龄相差二十年左右。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高42.5厘米,器形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
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别小看这一只小小的蛐蛐罐,它的收藏价值可是不菲。 蛐蛐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蛐蛐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
“武将养画眉,文人养绣眼,太太小姐养鹦鹉,公子养百灵。”中国人自古就有养鸟的习俗,上自宫廷内苑,下涉文人雅士,平头百姓也爱养鸟为乐。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那些提笼架鸟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养蛐蛐人会给蛐蛐弄个“葫芦罐”,对于“爱乌及罐”的养鸟人来说,鸟食罐也越做越精致。鸟食罐顾名思义就是盛放鸟食的小罐。一般鸟笼中最少配有两个罐,一个盛食,一个盛水。别看鸟食罐小,却似“...
仰韶细泥彩陶罐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1号中心柜里摆放着一件国宝——泥质红陶彩陶罐(如左图)。这件仰韶时代的彩陶罐1988年出土于晋豫交界处的黄河北岸、山西省芮城县金盛庄。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与磨制石器、营造房屋、经营农业等活动一起成为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了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强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