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罐高18.5厘米。冬青釉又称“东青釉”,青釉之一。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为北宋时汴京东窑所烧(在今开封陈留),所以称之为东青釉。东窑的特点是器的口、足色泽较深,与官窑相似,不同的是釉面没有开片纹。然而,由于时代久远,窑址无处可寻,难以目睹史籍中记述的东青釉真面目。 目前所见冬(东)青釉,部分为雍乾时期烧造,部分为嘉道时期烧造。釉面光润,呈色稳定,以豆青为主色调,足大多刷黑褐色护胎汁。雍乾...
图中所示是一件民国“孙福昌”款粉彩山水粥罐。纵观此罐画片,正面一派崇山峻岭、流觞曲水之景,背面墨书诗文:品清泉而吐秀,和瑞艸必生香,时己未年冬月昌江客次孙福昌出品。此罐落款“己未年”,即民国八年(1919);孙福昌,清末民初瓷绘名家,生卒年不详,擅绘浅绛彩山水。 细看发现这之中有一字“艸”,不辨其形,亦不知其读音,查阅字典乃知其读cǎo,同“草”字。继而发现“屮艸芔茻”一组四字,读音各异,却...
罐高18厘米。直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器身罩釉光润洁白,釉上绿彩凝厚泽莹,主题纹绿龙在白釉映衬下,昂首飞舞,分外醒目。龙纹具明代的绘制特征:扁嘴瘦身,一蓬长发,发上冲,发的造型如火炬;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四爪之第一、第二趾相对呈蟹钳状,四趾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形状若风车。然而,通身底釉白度极高,色泽纯正,不同于明代;罐身呈球形,口部较小,造型隽秀;整体制作又非常规整,非清三朝莫能。 ...
罐高18.7厘米。“斗彩”是由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起来彩绘的瓷器,因其釉下与釉上之彩有争艳斗丽之态,故名。同时,它又是一种以制瓷工艺方法命名的瓷器品种。 斗彩萌发于明宣德朝,成化时斗彩工艺成熟。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工艺高度发展,烧制质量最好;有的斗彩还采用粉彩(明代和康熙朝均为五彩)和青花相结合,使色彩更加秀丽、清逸。斗彩的施彩方法为:以青花勾画图案轮廓线,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
罐通高26.5厘米。明清时期的黄釉瓷器,是以铅为熔剂,以铁为着色剂,在低温下烧成。这种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特点是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弘治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釉润,色泽均匀。由于此时的黄釉是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故以“浇黄”称之。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鸡油黄”。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嘉靖黄釉色深,釉面凝...
罐高12.3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0.7厘米。平底涩胎,胎体较厚,形体矮胖。施釉肥厚,釉汁白中泛青。青花蓝中闪灰,纹饰图案有浓重晕散。 明清官窑的纹饰,由于图样来自内府,有些蓝本甚至还是皇上亲自圈定,故多被绘画得十分规矩细致。但这纹样,也因这“制样须索”工整、拘谨而显得板滞无力。 民窑纹饰则显得粗放不羁,由于出自内心,因而生动。这生动,原来是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哪怕是几...
罐高14.7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5厘米。敛口,丰肩,圆腹,平底涩胎。颈部饰一周间距较宽的变形仰莲瓣纹,为顺治时期又一种较多见的装饰形式。此类变形仰莲瓣纹边饰,顺治朝不但常常用在口部,有时还用以作胫部装饰,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顺治十六年青花象纹罐,其底部就用了这样一条边饰。 器腹人物纹的用笔,以及画面的布局、衬景和青花染色,都有别于康熙瓷。其中,主题人物的造型过于平淡、欠缺气魄,与康熙人...
罐高21厘米。釉里红为瓷器高温釉下彩品种之一,元代创烧,系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于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由于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现红色,因此,釉里红器的烧制,对窑室气氛的要求十分严格,容易走色或烧飞。元代釉里红多数没能烧好,颜色不纯,有的是浅红色,有的呈黑红色和黑灰色,而且很不均匀,成功的只是极少数。1974年在江西景德镇市出土的(后)至元四年(13...
罐高16.7厘米。团花又称皮球花,是对众多由圆圈构成图案的一种称呼。这类图案,为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的流行图案,有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等;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釉里红等。雍乾时期,因斗彩、粉彩瓷器上的团花底面布局留白较多,团花纹点点簇簇,错落有致,有一种漫天飞舞的轻盈和俏丽之态,故又有“皮球花”之称。晚清时皮球花亦多见,只是构图不及雍乾洒脱。 乾隆粉彩皮球花...
罐高1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2.7厘米。这件粥罐的形制为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涩胎。口沿下饰一周倒垂莲瓣纹,这类纹样在顺治瓷上最多见,如上海博物馆藏丁酉(顺治十四年)铭青花人物净水碗与上博庚子(顺治十七年)铭青花云龙瓶的口部,均以倒垂莲瓣纹为饰。在顺治时期,还流行倒垂的变形蕉叶纹,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顺治典型器青花花鸟纹盖罐。类似这样的边饰,在康熙朝的瓷器上则几乎看不见。 ...
罐高20.5厘米。颈微束,唇口,罐身由腹而下收敛。罐内罐底施松石绿釉,底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体印章红款。口部于矾红地上饰以金彩饰卷草纹,颈与胫分别用黄、绿、红及蓝绘如意纹和仰莲瓣纹。器身主纹为松石绿地上设粉彩瓜蝶纹,寓意“瓜瓞绵绵、子孙万代”。瓜蝶纹盛行于乾隆晚期至清末,为同光时期最多见。 松石绿釉系以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釉。在明清时期,绿彩所用原料除铜之外,有时还添加少量其他着色...
罐高12.1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7.3厘米。肩部如意纹之间,饰有环状连接物。青花发色蓝中含灰,底釉肥厚。 画面上,其中一个人物(图1)的后脑头发呈散开状扇形,此为下人或仆人,这在明代晚期的瓷器纹饰上常见。当然,另一位人物(图2)的身份,就必定是位上人、贵人,泾渭分明。
罐高22厘米。康熙朝历时61年,在青花与五彩瓷的制作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因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层次,历来享有赞誉,并有“康熙五彩”、“料分五彩”之说。而五彩瓷,由于原料提纯度高,色彩鲜艳,光泽及透明度高于前朝,加上康熙时期锐意进取,不断有创新,遂把五彩瓷的辉煌推向极致,故终清代一朝,未有超越者。 中国彩瓷的许多辉煌,大都是在康熙朝取得,或在康熙时期奠定了基础。...
罐通高13.8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6.6厘米。直口,丰肩,弧腹,圈足。口、颈及圈足露胎,内外施釉。肩部饰一周城垛般的连笔“山”字纹,此装饰又称“城墙纹“或“墙垛纹”,为康熙瓷上的特色。 器身设冰梅纹,冰梅纹即以青花深料绘冰裂纹片,淡料涂抹(即青花分水)作地并留白,缀以梅花枝。冰梅纹始于康熙朝,象征寒梅吐艳,有辞旧迎新之意,故十分流行,常用以装饰罐,也作瓶、盘的装饰。晚清及民国瓷上多有摹...
罐高13.5厘米,口微敛,丰肩,圈足,造型古朴。底釉光润,色泽白中泛微灰,釉汁肥腴。器身纹样新颖,构图疏密得体:腹以青花作菱花形四开光,内设五彩飞鸟、花卉、山石图,纹饰布局疏朗,并用瑞果、杂宝作开光的间隔与衬托;肩于矾红锦地纹上绘菱花形青花小开窗,内填飞鸟花果,画面装饰紧凑;胫部边饰,以一周呈单体排列的变体仰莲瓣纹组成,仰莲瓣图形分别用红彩、绿彩与青花绘制,造型怪异,十分罕见。 此器为香港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