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村民家中挖出的唐代古井 近日,沧州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村民张呈和在自家菜地里挖出的一口井被鉴定为唐代古井,同时还出土唐代小执壶、扑满(存钱罐)、拴马石等文物。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表示,这口唐代古井对于旧城古城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 张呈和家位于旧城村南头,位于古城基北大约50米左右的位置。据张呈和介绍,这口古井是2015年夏天他和儿子在院子里翻土种菜时挖出来的。“刚翻土时那里有些松...
图1 图2 这件北宋繁昌窑青白釉蝴蝶结纹执壶(图1),高18.8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9厘米,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隘口公社北宋元祐二年(1087)纪年墓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被鉴定为二级文物。 该执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有泥条式双系,细曲流,流口低于壶口,盘口与壶肩部之间置一把手。此执壶的最大亮点在于细曲流下方贴塑有蝴蝶结形装饰(图2),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同时执壶的上腹部作...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最初的造型由青铜器发展而来,作为一种酒具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日用生活器皿,执壶在唐宋元明清的各个窑口均有烧造,且极具时代特征。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 蚌埠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长沙窑点彩执壶(见图)。该壶口径5.5厘米,底径9厘米,高28.5厘米,腹围36....
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元,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侧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
龙泉窑青釉划花执壶,元,口径8.7cm,足径11.5cm,高32.7cm. 壶盘口,细颈,圆腹下垂,细长流,流与壶颈之间连一曲形扳,曲柄,圈足。通体施青釉,釉下刻划庭院蕉石等花纹,若隐若现。壶体高大厚重,造型端庄沉稳。 此壶为龙泉窑制品,釉色莹润,青翠欲滴,造型为玉壶春瓶形,具有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元,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置上细下粗的长弯流,流上绘火云纹。另一侧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附平顶盖,有圆珠纽,盖上绘菊瓣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纹,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青花...
龙泉窑青釉执壶,元,高25cm,口径4.5cm,足径3cm. 执壶直口,口下渐丰,垂腹,圈足微外撇。壶一侧置长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附平顶圆纽盖。口、足边露胎。通体施青釉。 此执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其釉面匀净,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绿釉剔刻花纹执壶,宋,高23cm,口径5cm,足径9.4cm。 器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塑花纹。通体施绿釉,釉层较薄,露胎处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条竖道为一组间隔出六个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花卉。 此壶造型、釉色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壶腹部采用剔刻花纹工艺,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调差异造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元瓷窑铺...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宋,高29cm。 壶体造型为一男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耀州窑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黄釉葫芦式执壶,高24.8cm,口径2.8cm,足径6.7cm. 壶为葫芦形,上小下大,上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圆而硕大,底为圈足。肩部饰弦纹两道,一侧为曲状流,另侧为环形长柄,柄上印阳纹卷枝纹,柄下饰一乳钉。通体施黄釉,近足部露胎,足边有5个支烧痕,釉下施白色化妆土。
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定窑白釉执壶,五代,高6.8cm,口径3.6cm,足径3.8cm。故宫博物院藏。 壶敛口,鼓腹,圈足。肩部一侧置一小短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通体内外施白釉,釉面均匀,釉质莹润柔和。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便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五代至北宋时...
青釉执壶,唐,高13.4cm,口径5.9cm,足径7.3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属饶州,唐代始即烧制瓷器,是我国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窑场,是名副其实的“瓷都”。过去将英文中瓷器的名称“china”解释为中国生产,其实应更正为“china”是“昌南”的音译。青白釉瓷是白瓷的一种,其釉质色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青白釉器是北宋时期主要的陶瓷品种之一,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众多窑口都有烧造,尤以景...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唐,高20.4cm,口径5.8cm,足径7.7cm。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当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体现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代水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