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 韩 兵器 1971年河南省新郑县白庙范村出土 通长25.2厘米、胡长11.2厘米 戈内上有铭文“(郑)右库”,郑即战国韩的首都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右库”是当时韩的一个制造、贮藏武器的部门。韩在春秋时是晋国的一个大夫,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势力,参与瓜分晋国,其后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强国。韩的疆域在今...
战国 魏 车辕饰件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 这件青铜䡇呈马首形,其头、颈错金饰卷毛纹、鳞纹,制作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
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会议上,铜川市文物局荣获全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先进单位,市文物稽查大队队长要西安、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毛克红荣获全省打击文物犯罪先进个人。 2017年以来,铜川市不断加强文物犯罪打击力度,开展了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神鹰”专项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立案并破获文物犯罪案件3起,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10人,追缴文物12件,其中三级文物4件;打掉团...
3月22日,继东莞、佛山、珠海之后,仪征市“美哉灵鉴——仪征出土汉代铜镜精品展”来到了广东之行的第四站——中山市,70面各具特色的精美铜镜将与中山的市民朋友们正式见面。 汉代是我国铜镜的繁荣鼎盛期。仪征市藏的汉代铜镜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保存较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览展出仪征市藏精品汉镜70面,通过展陈流线的设计和展品的布置,辅以铜镜使用功能、铸造技艺、造型、纹饰、铭文等图版...
记者日前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历经5年,随州市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出土的500余件青铜器文物已完成保护修复工作。 研究人员称,这批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青铜器,在铸造材料上,其合金配比在春秋晚期保持稳定,这说明当时曾国对青铜铸造材料的认知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加工技术上,这批青铜器大量使用分铸法,器物附件得到了充分加工和装饰,体现了当时青铜铸焊技术的发展。在装饰工艺上,镶嵌红铜、绿松石和错...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昨天在上海中心布展。目前布展的是等比复制的3个敦煌洞窟,未来将有包括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在内的110件(套)文物陆续抵达。 铜奔马也称“马踏飞燕”或“马超龙雀”,上世纪80年代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沿用至今。据悉这也是铜奔马第一次走出甘肃省外出展览。展品中还有敦煌藏经洞的经书、战国马车、金棺、银椁等大量珍贵文物。展览由上海中心、甘肃省文物局、甘...
我国白陶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经商代早、中期发展到商后期,烧制的白陶工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印纹硬陶的大量烧制和使用,又出现了原始瓷,白陶不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显著地减少。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是距今约7000多年前,浙江桐乡罗家角马浜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白陶片,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奴隶主贵族墓葬中都出土了白陶器。据有关考古发掘证实,白陶出土物很少,与灰陶相比约...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对云南早期的社会状况做过一些描述,但学者对于司马迁所记载的“滇国”始终将信将疑。直到1956年石寨山6号墓“滇王之印”的出土,才证实了滇国的真实存...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不管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柔美描绘,还是“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的谆谆古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在人们生活中,有一件物品不可或缺,那就是镜子。 过去,古人多以铜为主要原材料铸镜,故称“铜镜”。最早的铜镜产生何时?东汉时期的铜镜刻有“焚书坑儒”焚毁的“诗经”?隋唐时,人们送礼爱送铜镜?……3月17日,铜镜的故事——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在嘉兴博物馆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8日透露,为配合交通建设,考古人员在该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南发掘清理古墓葬56座。其中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49座,属于秦咸阳都城时期平民墓葬。出土遗物260余件,包括保存完整的铜剑,及铜壶中保留的近乳白色透明液体。 考古人员在一座秦人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铜剑一柄,通长60厘米。属于传统的“周式”长剑,一体连铸,束腰及八面体的剑身有很强的杀伤力。 陕西省考古研...
3月17日,由嘉兴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主办的“铜镜的故事——武汉博物馆藏铜镜展”在嘉兴博物馆三楼禾缘展厅揭幕,期间将推出配套活动,该展将持续至5月11日。 此次展览从“铜镜的起源和流行”、“铜镜的兴盛”“ 铜镜的中衰”、“铜镜的再度繁荣”、“铜镜的日趋衰落”、“铜镜的最后历程”等六个部分共展出120件铜镜,以铜镜的历史发展脉络呈现,时间跨度由战国延至明清。镜形有圆形、葵形、菱形、方形、亚字形等...
为配合周南高速公路建设,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杨单庄村发现一处排列密集的汉墓群,出土“三老”铜印章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汉代乡里社会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物材料。 考古队执行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院朱树政介绍,编号M89墓葬中出土一枚铜印章,为双面印,两面各篆刻有小篆字体。据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释读,小篆字样为“隐阳三老”“宋黶”。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三老”是国家官吏序列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