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钟菡,原题:明代文人写信,竟然也用“呵呵”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在中国古代,书信被喻为“锦鲤”“飞鸿”“青鸟”“彩云”,是人们互通消息的工具,也是承载美好感情的使者。“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馆藏 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昨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遴选出馆藏明代著名书画家书札精品49通,向观众讲述明代文人们的温情故事。 翩翩公子现实中要种田 ...
本文来源:光明网,作者:宁方刚,原题为:《紫禁城内没有烟囱》 6个皇家子女夭折 1627年,明朝第15个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年仅22岁。熹宗国号天启,也称天启皇帝。天启皇帝在位七年,生有三子三女,可惜全部夭折,无一长大成人。没有继承人的天启皇帝被迫将风雨飘摇的帝国交给了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天启皇帝贵为一国之尊,只活了22岁,六个子女全部夭折,令人叹息不...
玉壶春瓶,系古人的实用酒器。“玉壶春瓶”四字,指的就是用玉壶去买“春”(“春”系指酒),玉壶春瓶,因此得名。 这里介绍的是一件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见图),高32.8、口径9.8、底径12.1厘米,撇口沿,细颈,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为杏圆状下垂圆腹,曲线变化溜圆,圈足相对较大,稍向外撇,底施白釉,胎质细白,较厚重,釉色青白肥润,纹饰颈部为蕉叶纹,腹部为缠枝莲纹,胫部为如意纹,青...
三足筒式炉源于战国至两汉期间的酒具青铜樽,青铜樽本有盖、双铺首耳环及三熊足,至明中期已简化为三足筒式炉,并且在用途上从酒具变作香炉。 此炉高8厘米,口径和底径均12.4厘米,为明弘治民窑产品(见图1、图2)。 一、民窑瓷器在明代成化朝以前胎质较粗松,自成化始,除低档粗货外,一般中高档民窑器之胎质皆有改进。此炉胎体孔隙量少,手感比重与同期其他器物相当。 二、釉质较肥润,釉色微泛青,...
1997年冬,笔者在西安古玩市场上买到一只青花莲子罐。这只莲子罐破得厉害,口、颈及上腹部碎裂成八片,用几十枚铜扒钉锔合。颈下肩部暗刻一圈蔓草纹,胫根部暗刻双旋纹一周。颈部用一圈下垂角旗纹(是变体莲瓣纹在晚明到清初时期的简约画法)装饰,罐腹一侧画雄狮纹,另一侧画蕉树纹,地面用“地皮小草”勾点表现(见图1、图2)。 从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特点、暗花工艺等方面看,这只莲子罐无疑应是明末崇祯朝民窑高...
宋官窑,根据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南宋叶《坦斋笔衡》、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以及《饮流斋说瓷》、《辍耕录》等有关著述所载:宋代有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三种之分属。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烧瓷全部供宫廷专用,失去商品瓷的性质。有的文献按“官、哥、汝、定、钧”排列宋代五大名窑,官窑为第一魁首。但是古今陶瓷学术界对官窑的问题争论颇多,有许多分岐的意见。 在...
家住市郊的胡先生是一位古瓷器收藏爱好者,有着数十年的淘宝经历。胡先生最偏爱的是一件收藏十多年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因为不知其烧制的年代,常常感到遗憾。多年来,他请了不少收藏界人士和专家前来观赏和鉴定。结果呢:甲说是老(清)仿,乙说是清代的,又有的认为是后仿的……众说纷纭。虽然这样的状况在目前古玩界是常有的事,但执着的胡先生一直想搞清楚这只龙纹陶瓷大罐的身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沪上著名古玩专家、央...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佚名,原题:《老北京的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饮料,但有趣的是,大家公推是朱元璋发明了此物。 传说元末年,湖北襄阳发生大瘟疫,朱元璋恰好贩卖乌梅至此,染病卧床,住在“梅马招旅店”,偶食乌梅,顿觉神清气爽,便用来熬汤,不久身体复原。于是,他将所有乌梅熬成酸梅汤,免费施放。恰在此时,襄阳城中有童谣,称:“桂花开,乌梅香,江南和尚做客商,左金鸡,右...
孔雀绿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孔雀绿釉的产品见有三足炉、高足...
明器,俗称冥器,即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是用陶、木、石制作而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历代墓葬里都有发现,自宋代开始以瓷制作的冥器逐渐流行,一直到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在随葬的明器中,除仿制各种实用的器物外,还有房屋、井、仓、灶、猪圈、家具等模型,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生活情况以及雕塑艺术的水平。 下面介绍的几件瓷屋模型,就可以生动地说明明器在我国古代随葬习俗的普遍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几件瓷屋...
《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 剧照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薛马义,原题为:《三生三世》中青丘在苏州?大剧落幕话题仍在发酵,本文系节选 电视剧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这也引发了网友对青丘古地前世今生的探究。最近苏州文化学者在考究之后,得出结论:剧中的青丘,其实就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境内。 明代诗人高启曾隐居青丘 胜浦街道文化研究者吴兵告诉记者,在编写《...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国刚,原题:商鞅变法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它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根基,而且影响中国的世道人心长达两千多年。谭嗣同有言,“两千年政治,秦政也”;毛泽东亦曾说过:“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政”者,商鞅变法后之新政也!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变法的第一套改革令。首先,建立起一套基层什伍组织和治安联保制度。其次,建立奖励耕战的激励制度:为国征战,立...
目前,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霞浦畲族(东南、中南部民族)婚俗被列入其中。这个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四分之一的闽东地区,霞浦以其独具魅力而被收录,今天,我们就一同去看看这个独特的文化——畲族婚俗。 2014年12月18日,记者在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见到了作为畲族婚俗第十一代传承人的雷其松。谈起自己与爱人的故事,雷其松显得不太好意思。对歌,是畲族男女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至西汉时期 约公元前12—2世纪 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它是中国北方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与之类似的遗存,在整个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均有发现。由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