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承前启后的新东汉三国六朝铜镜 灵秀清奇的楚式(战国)铜镜 均为资料图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是中国古代用于照容的日常生活用具,上至庙堂,下至市井,为达官贵人、仕人淑女所钟爱。铜镜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代绵延使用了四千年,经历了战国、西汉、隋唐三个高峰期,凝聚着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青铜...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忠卫村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大型遗址,清理出20余座汉代墓葬,出土115件比较完整的各类器物和大量的汉代陶片。 201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专家确定蠡县南忠卫村存在历史文化遗址。为配合南水北调“保沧支线”工程建设,今年9月至10月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师生在蠡县南忠卫村进行了考古发掘。 据介绍,在战国...
保定蠡县发现战国壕沟及东汉墓葬 陶饼、陶棺等全国罕见文物出土 20余座东汉墓葬丰富冀中历史 大型壕沟遗迹在保定属首次发现 为配合南水北调“保沧支线”工程建设,9月中旬起,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与博物馆系,对保定蠡县蠡吾镇南忠卫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考古队发现了战国时期大型壕沟和灰坑遗迹,这在保定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清理出20余座东汉时期墓葬,...
陕西西安咸阳的周陵镇,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发现有战国秦代君王的陵墓,而最近,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这里又发现了163座保存完整的战国秦墓。根据墓葬的形制特点,考古专家初步判定,该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偏晚至秦代,墓葬主人的身份应属于平民阶层,这为研究了解当时秦人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资料。 为配合陕西恒盛预制管桩(恒盛)和凝远水泥生产基地(凝远)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
战国错银卧牛青铜镇 956年安徽寿县出土,牛腹下有铭文:“大府之器”。 “大府”是楚王室长官货贿币锦的机构。此镇席之器应是专供王室使用。 国家博物馆藏。
近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近日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文章,首次对外披露在渠县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特大型遗址。渠县汉阙和城坝遗址是四川地区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 汉阙是墓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为了弄清渠县汉阙的墓园布局,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现存的6处汉阙进行...
昨天,记者从达州市文物管理所获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最近一期《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占据2个整版的大篇幅文章,首次对外披露在四川渠县发现战国秦汉时期的特大型遗址。文章称,渠县汉阙和城坝遗址无疑是四川地区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 渠县汉阙承载东汉豪族兴衰史 渠县现存6处7座汉阙,分布在土溪和岩峰两个乡镇,是全国汉阙分布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同时,渠县部分区域还残存大量的汉阙残件和少量的...
如今,和田玉和翡翠的身价已经被收藏和投资者炒至高位,除了投资成本高之外其升值的空间也十分有限。近两年,一种名为“战国红”的玛瑙品种在收藏市场的价格飙升明显,它创下了三年价格翻十倍的玛瑙史上的奇迹。并且因其具备色彩绚丽、产量低且潜在储量不大、市场认知度不高这三大收藏原则,所以当你还在叹息自己错过了多年前那段收藏翡翠和田黄的黄金期时,当下战国红玛瑙的王者归来,将成为另一个投资和...
继2012年出土剑矛戈等青铜兵器30余件之后,湖南省辰溪县城南黄土坡考古发掘再现青铜兵器。8月29日,在编号为M47的战国墓里,出土了青铜剑、青铜矛、青铜戈各1件,铜锥3件以及彩陶鼎、敦、壶、豆(盛瓜子、水果的器具)等日用陶器11件。 黄土坡古墓群1988年发掘于沅江河谷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万余平方米,主要为战国墓,也有少许汉墓。建设中的辰溪县重点工程——城南大道从中穿...
近日,吕梁市考古队在对离石区留子局社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汉代砖墓1座、战国墓葬2座,以及新石器时代灰坑3处。 据悉,汉代砖墓的墓葬形制为南北向的砖筑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组成。由于早期砖墓顶部坍塌,进水淤泥,故而随葬品和人骨多已不在原来位置。从随葬的陶井、陶灶、陶壶和陶罐4件器物的个体特征和组合关系推断,此墓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在汉代砖墓两侧,还发现2座战国时期的长方形竖穴土...
鸟盖瓠形壶(陕西博物馆藏) 鸟盖瓠形壶,战国文物,通高33.5cm,口径5.8cm,足径8.8cm。1967年,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 鸟盖瓠形壶样式新颖,纹饰精致,因其形似瓠子,盖为鸟形,故名。其特点是把实用与装饰融于一体。鸟首形器盖,以珍珠纹为底,鸟的嘴部装有环扣,可以启闭。瓠壶从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