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概述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玉器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玉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转化,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巫术化、神器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礼器化、政治化过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德治”的儒家学派赋予玉诸多美德,玉被人格化、道德化,成为儒家道德观念的载体。 二、春秋战国时期玉观念的形成 商周时期,王权取代了神权,成为了国家社会控制的主要力量。周王制礼作乐,就是...
本报讯(记者张文凌 实习生董宇欢)日前,考古专家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下挖出战国时深埋地下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本次考古发掘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文化起源考古”课题的重要选项,填补了滇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东川是著名的铜都,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有悠久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铜块和铜炼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炼铜的遗迹,该遗址极有可能是与冶铜有关的一个聚落。本次发掘表明,至少在战国以前...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两个月的发掘,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该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考古专家认为,该遗址填补了滇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发掘现场位于东川区铜都街道办营盘村村后的一块高地上,海拔1300多米。据介绍,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当地村民建房取土,发现了陶片、碳化稻和灰烬层等遗物与遗迹。2006年,昆明市博物...
5月21日,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考古专家认为,该遗址填补了滇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发掘现场位于东川区铜都街道办营盘村村后的一块高地上,实际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房屋14座、灰坑48个。在房屋的居住面上发现有双孔石刀(或称石镰),铜针、铜鱼钩、铜锥、铜刀等物品以及石镯残件、铜块等器物。在...
河北宣化文物工作者在对一处建筑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由战国、汉代、魏晋、元代、明清不同时代、共21座墓葬组成的古墓群,并出土战国“兽首青铜带钩”、金代“三彩香炉”、元代“钧窑盘”等珍贵文物100多件。 这次发现的古墓群包括战国墓葬10座、汉代墓葬3座、魏晋墓葬1座、金代墓葬2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4座。文物工作者在这片...
4月30日,平泉县道虎沟乡广兴店村民在挖掘自来水管道沟时发现部分陶罐和古代钱币,经县文保所鉴定,该处为战国时期的钱币窖藏,县文保所立即对钱币进行清理,共清理出土长约13.7厘米、宽约1.5厘米,形似直刃弯刀的燕国刀币约六百余枚,现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并铸有文字。燕国是周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