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24日,新疆青河县三海子大型石构遗址群及鹿石考古挖掘工作在进行二期发掘的同时,考古专家们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新疆青河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考古新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边疆考古中心新疆考古队队员郭物说,这个研究成果是对2013年研究的梳理,主要围绕发现的鹿石展开。根据鹿石的风格和图案分析,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主体的时代范围可能是公元前8至前6世纪。 ...
昨日,青河县三海子大型石构遗址群及鹿石考古挖掘工作在进行二期发掘的同时,考古专家们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新疆青河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考古新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边疆考古中心新疆考古队队员郭物说,这个研究成果是对2013年研究的梳理,主要围绕发现的鹿石展开。根据鹿石的风格和图案分析,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主体的时代范围可能是公元前8至前6世纪。 郭物...
“我挖出来了,挖出来了一片儿瓷器……”挖掘工作开始不久,9岁的“考古队员”崔家伟便有了新发现,他兴奋地大喊起来。 24日,吉林省首座“模拟考古发掘现场”亮相省博物馆,考古现场约50平方米,专家管它叫“探方”,“探方”从下向上的土层分别为黄土、红土和黑土,土中放置着各类瓷器、陶器,完全按照真实的考古现场搭建。 长春市东光学校、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和长春市104中学的同学们参加了...
据媒体报道,在古代秘鲁文化中,玉米是一种具有微妙性的次要补给食物,一项考古研究显示古代秘鲁人吃爆米花的时间比之前预想的还要早2000年,考古学家对发现的远古玉米穗轴、外皮、流穗和根茎的分析,沿海居民食用玉米的历史可追溯至6700年前。 考古学家在秘鲁北部沿海地区的考古遗址挖掘发现一些疏松的玉米颗粒,看上去颇似爆米花食品。考古学家掌握到古代人类使用玉米作为食物的历史是在大约5000年前,发现大量...
记者从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工作于近日圆满结束,开始进入现场保护与整体迁移阶段。据悉,这艘古船的发掘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 6月5日,接当地群众报告,在慈溪市的一项排涝工程施工时,发现一艘沉船。经文物部门现场察看,初步确定系古代沉船,随后 ,考古队员开始进场实施考古发掘。此船船体残长19.5米,宽5米,型深约2米,整船全长初步推测介于23-2...
中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今天从南京启航驶往青岛基地。这艘考古船本月从制造地重庆出发,南京是它停泊补给的第一站。船长56米,宽10.8米,造价6000万元,最大航速12节(约合22公里/小时),能抵抗8级海浪。据悉,首个考古项目将在南海展开。
7月17日,祥云县组织召开大波那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协调会,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启动大波那古墓群第一期考古发掘工作,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组组成的考古发掘工作组对大波那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 大波那古墓群为祥云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1977年、2008年曾先后3次在分布1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抢救性清理了3个墓葬。其中1964年3月,出土震惊全国的大波那铜棺,据测定为战国时期的墓葬文物,不...
日前,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开始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水洞沟研究院副院长王惠民在发掘现场告诉记者,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在水洞沟的T3地点发现了千余件石器和一些灰烬、木炭遗迹,证实水洞沟确实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随着发掘的深入,水洞沟的文化脉络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1923年以来,水洞沟先后经历了5次正规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器、化石及装饰品总量有数万件之...
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浦福泉山吴家场良渚文化权贵墓地的第二次主动性发掘,这次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良渚权贵大墓M207,便是此次发掘的重大发现,它是福泉山遗址发现的另一处良渚文化晚期贵族大墓之一。该墓长约3.2米,宽1.1米,随葬品等级高且种类丰富,可见玉器、石器、陶器、象牙器等共约100余件。其中出土的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雕工精湛的象牙权杖,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
日前,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开始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水洞沟研究院副院长王惠民在发掘现场告诉记者,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在水洞沟的T3地点发现了千余件石器和一些灰烬、木炭遗迹,证实水洞沟确实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随着发掘的深入,水洞沟的文化脉络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1923年以来,水洞沟先后经历了5次正规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器、化石及装饰品总量有数万件之多。第六...
近日,墨西哥考古学家在位于该国伊达尔戈(Hidalgo)地区基马潘(Zimapan)市谢拉戈达(SierraGorda)东部的一处悬岩中发现了罕见的殡葬尸裹遗迹,其中包裹着一具约20岁左右的成年人遗骸。由于此前考古文献中并未出现过类似的记载,因此这极有可能是实地考古行动中的独特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目前,因为鉴定研究所用的重要骨骼(髋骨)仍然包裹于尸裹之中,所以专家尚无法确定其性别。为了...
7月14日,剑桥大学官网刊登消息称,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东南部挖掘出300个史前时期的黏土块,或许是人们使用文字前,用于记录贸易活动及信息的工具。 这些细小的黏土块形状各异,都是简单的几何形状,有的是三角形或圆形,有的呈圆柱形。除黏土块外,考古学家还在当地挖掘出了一些楔形文字泥板。经研究,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黏土块很可能是史前时期最基础的记账方式。不同黏土块代表谷物、山羊、牛等粮食和牲畜,有...
记者今天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益阳羊舞岭窑址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4座龙窑,并发现一批南宋晚期和元代的制瓷作坊遗迹,揭示出当时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羊舞岭窑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石笋村和沧水铺镇交界处的山丘、坡地上,是一处宋、元、明、清时期的大型窑址群,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由于319国道南线高速公路穿越该窑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3年8月起...
7月22日,浙江宁波慈溪市潮塘江沉船的考古发掘情况首次对媒体公布。今年6月,慈溪市在一次施工中发现一艘元代古沉船,目前,沉船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圆满结束,开始进入现场保护与整体迁移阶段。潮塘江沉船船体残长19.5米,宽5米,型深约2米,整船全长初步推测介于23-28米。据悉,这是宁波市辖区内发现的第六艘古代沉船,同时,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
7月22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埃及考古学家在卢克索卡纳克神庙附近发现一名古埃及大臣坟墓的通往来世之门,年代可追溯到3500年前。此次发现的来世门是一块高度近6英尺(约合1.75米)的厚石板,由粉红色花岗岩制成,上面刻有宗教经文。 这座坟墓的主人是哈赛普舒特女王的首席大臣乌瑟尔。哈赛普舒特于公元前15世纪新王朝时期统治埃及,在位时间较长,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埃及南部卢克索附近的一座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